长期性的腰痛,
下肢放射痛,
坐着、躺着的时候好点,
站着、走路,累的时候加重……
62岁的郭阿姨饱受以上腰椎滑脱病痛折磨已经10年了,由于她一直畏惧手术,一拖再拖,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早期还可以步行数百米才需要休息,后期步行数十米就感觉腰痛加重,双下肢酸胀、发紧、沉重,不得不马上休息一下才能继续行走,就连上街买菜都成为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3年前,郭阿姨经人介绍找到殷海东主任医师就诊并接受了手术治疗,终于解除了困扰多年的病痛。最近,郭阿姨专门从顺德赶过来找殷医生复诊,复查X光片显示滑脱椎体现在已经完全复位和骨性融合(下图:腰4椎弓峡部裂伴Ⅱo滑脱),郭阿姨十分庆幸当初听从殷医生建议并及时手术。
术后3年(滑脱复位,骨性融合)
术前(白色箭头所指为峡部裂)
到底什么是腰椎滑脱?导致腰椎滑脱的原因是什么?需要做哪些检查?是否一定要做手术?今天我院骨伤二科主任医师殷海东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腰椎滑脱的相关知识。
医生
腰椎滑脱是什么?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郭阿姨这样的情况,长期腰痛,行走较短距离后就必须休息一下才能继续行走(临床称之为“间歇性跛行”)。
据殷医生介绍,其实早在年就有学者对脊柱滑脱进行了命名,当时将其定义为“一个椎体与其相邻的下一个椎体相对向前滑移”。目前观点认为,腰椎滑脱是指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发生的向前或向后的移位,文献报道成年人的发病率为5.4%。
通俗地讲,腰椎滑脱症就是腰椎之间的相互错位引起的疼痛等一系列不适表现,属于脊柱专科常见疾病。
腰椎滑脱有什么表现?
除了像郭阿姨这样出现反复慢性下腰痛,部分腰椎滑脱患者还会出现臀部、大腿后侧放射痛,病情进展可出现坐骨神经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导致腰椎滑脱的原因是什么?
临床上根据腰椎滑脱的病因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发育不良型:由于骶骨上部或L5椎弓发育异常;椎体的椎弓峡部有裂隙不连续;椎弓峡部延长变细等原因而导致椎体滑脱。
峡部裂型:由于腰椎的椎弓峡部先天发育异常或后天峡部疲劳骨折,出现随年龄增长逐渐导致的椎体前滑移,多见于第4腰椎和第5腰椎。
退变型:由于腰椎间盘、椎小关节等退行性改变,腰骶角较大、腰椎骶化,腰骶部骨性畸形、腰椎曲度异常等原因导致椎体滑脱;多见于50岁以上的人群,好发于腰4-5节段。国外报道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4~5倍,国内报道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3倍左右。
创伤型:主要是因各种过度的机械应力引起,诱因包括搬运重物、举重、足球、体育训练、外伤、磨损和撕裂。病理型:继发于全身性疾病的椎弓根病损。
临床上,以退变型滑脱和峡部裂型滑脱最为常见;在滑脱程度上,峡部裂型滑脱往往比退变型滑脱更加严重。
腰椎滑脱的检查方法?
腰椎X线片是诊断腰椎滑脱的最好方法,根据病情需要,必要时还需完善腰椎CT、MR(核磁共振)等检查。
腰椎滑脱一定要做手术吗?
不一定,要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来决定。
01对于早期、轻度的腰椎滑脱,需注意卧床休息、避免弯腰搬抬重物等容易加重腰椎负荷的活动,定期复查腰椎X片(脊柱专科门诊定期复诊),症状明显者可给予中药熏蒸、中药泥灸、中医定向透药等中医特色治疗以改善症状。
02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腰椎滑脱进行性加重,或者滑脱致椎管狭窄、神经受压严重的患者则需要尽早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解除神经压迫——“减压”;
2、利用内固定器械复位滑脱椎体——“复位”;
3、实现滑脱椎体与相邻椎体的骨性融合——“稳定”
专家简介
殷海东
骨伤二科主任
主任医师
骨伤二科学科带头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佛山市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东省第七批优秀援疆干部人才。从事临床骨科工作20余年,医院、医院、中山二院、医院等进修学习。主持原省卫生厅、市区级科研课题多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市区级科技进步奖3项,在SCI、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擅长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等脊柱退行性疾病,对脊柱脊髓损伤、脊柱畸形及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等具有丰富的诊治经验。擅长经皮椎弓根钉固定、颈胸腰椎前后路减压固定、脊柱侧凸/后凸畸形矫正、上颈椎骨折脱位复位内固定、通道技术辅助微创减压椎间融合、椎间孔镜及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等多项脊柱开放和微创手术。
学术任职:1、广东省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与相关疾病分会常务理事;2、广东省康复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3、广东省医师协会脊柱外科分会委员;4、广东省医师协会骨质疏松专业组成员。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周四上午、周六上午
住院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