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
前不久,79岁的张奶奶不慎外感风寒,咳嗽不止,经内科治疗后,咳嗽好了,张奶奶却腰痛得厉害!老人躺在床上,转侧起身都困难,实在熬不住了,由家人陪同来到医院医院脊柱科求治,一检查原来是腰椎压缩性骨折,大家都不敢相信,老人家感冒咳嗽竟能咳出腰椎骨折!
接诊的陈茂水副主任医师解释:张奶奶感冒咳嗽后出现腰椎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惹的祸!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骨质疏松症作为中老年人最为常见的代谢性骨病,其所引起的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已经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
老年人是骨折的高发人群“老年人普遍患有骨质疏松症,是骨折高发人群。”医院医院脊柱科李勇主任医师介绍说,老年人骨质流失严重,相应的骨骼脆性明显增加,脊柱椎骨可能受到轻微的外力或不当的体位都有可能出现椎体压缩骨折,如简单的打喷嚏、咳嗽、弯腰起身、床边坐起等动作,都有可能诱发腰椎骨折。
许多老人家出现“腰痛”觉得忍忍就过去了,或者怕给儿女“添麻烦”医院诊治,错过最佳治疗时期,结果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多椎体压缩脊柱变形,“驼背”进行性加重,严重时引起心肺功能障碍,甚至不能站立,只能长期卧床,增加死亡率。
微创手术让张奶奶免受腰疼折磨“所以,老年人一旦出现腰痛,哪怕没有明确的外伤史,医院进行治疗。”医院医院陈茂水副主任医师介绍,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可以尽早进行微创手术干预和抗骨质疏松治疗,张奶奶的手术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切口只有穿刺针孔大小,不需要缝针,手术半个多小时就结束了。
回到病房张奶奶腰痛症状就明显缓解,术后第二天就可以自己走路,开开心心地出院回家了。“这些老人家大多合并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内科疾病,无法耐受开放手术,更不能长期卧床,因此这种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手术微创、安全、有效,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警惕“骨质疏松”带来不良后果医院医院大骨科主任李振宇教授介绍,对于老年人可以拍片或测定骨密度来确定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通过饮食及适当的运动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譬如多食入一些含钙、磷、维生素及蛋白质丰富的食品,如牛奶、一定量的钙剂、维生素D来补充体内的需求;多到户外晒晒太阳,或是多散步、做太极拳等;还有,要注意日常活动的安全,特别是卧床起身要慢,尽量避免搭乘颠簸的汽车、搬抬重物或是长时间弯腰做家务。
专家们建议,一旦确诊有骨质疏松,出现腰痛症状加重,医院治疗,以免错过最佳治疗干预时机,出现相关不良后果。
二、尿酸高,到底要不要吃药?刘磊
风湿科或内分泌科医生经常会在门诊遇到拿着体检报告来咨询的病友,而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血生化指标中的尿酸升高而来。
有些病友可能会问:医生,我尿酸高,是不是就是得了痛风了?要不要吃药啊?
还有些会问:医生,我尿酸一直高,但是从来没有关节痛过,那要不要治疗啊?
那么,本文就来向您介绍一下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关系,以及高尿酸血症到底要不要治疗。
什么是高尿酸血症?体内尿酸生成过多,或者肾脏尿酸排出功能下降,就可能导致血尿酸升高,即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病的基础,也与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高尿酸血症等于痛风吗?不等于。
好多人在体检发现血尿酸升高之后,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是不是得了痛风,在很多朋友的印象里「高尿酸血症就等于痛风」。
事实上,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只有很少一部分会出现痛风。因此,我们身边的高尿酸血症病友的数量远远大于痛风病友。
高尿酸血症需要治疗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治疗方案。
大家都知道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要治疗,那么尿酸高到底要不要治疗呢?
首先,我们得明确两个概念,高尿酸血症根据有无症状分为以下两类: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也就是没有急性关节炎、痛风石、肾结石或肾功能不全等症状的高尿酸血症。
有症状高尿酸血症:一旦痛风发作了,当然是需要立刻治疗的,就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了。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怎么办?「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在老百姓的眼里应该是「我其他什么都好,就是体检发现尿酸高」。对于这部分的病友,推荐这样处理:
1.全面的健康评估
建议先去做一个更详细的检查,应当包括:血压、血脂、血糖、肝肾功能以及肾脏B超等全面评估您的健康状况,因为很多「我什么都好」并不是真正的「好」。
2.改善生活方式
所有「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病友,首先需要做的是改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运动、减肥等。
3.专科就诊(风湿科或内分泌科)
真正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病友是否需要治疗,目前学术界有比较大的争论,欧美国家不建议对「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治疗,而我国目前只有一部针对「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专家共识可以供参考。在参考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建议:
不论任何年龄、性别,只要血尿酸μmol/L就应当至专科医生处就诊。
所有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病友,治疗都应当从改善生活方式开始。
什么时候需要降尿酸治疗?1.有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血尿酸μmol/L,应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开始降尿酸治疗;
2.无心血管危险因素(经医生评估)
血尿酸μmol/L,应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开始降尿酸治疗;
不在上述范围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目前需要做的就是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同时定期监测血尿酸等指标。切不可因为没有到达需要药物干预的尿酸值,就以为「高枕无忧」了。
总结尿酸高并不代表您一定会得痛风。
但是高尿酸血症也是需要引起您的重视,改善生活方式是首要的治疗方式。
而对于一部分人群来说,不仅仅是您少喝点酒、少吃点海鲜就能达到降尿酸的目标,是否使用降尿酸药物需要由医生根据病友的血尿酸水平以及合并的其他疾病的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三、广东省名中医刘茂才:驱风大师回春妙手自画像跳出中医窠臼,抛弃门户之见
刘茂才是广东兴宁人,和许多名中医不同,他出生于普通的百姓人家,而不是中医世家,也许正因为这样,他反而更容易跳出传统中医的窠臼,进修西医神经科的知识、完善“脑主神门”的中医学说、创立脑病专科,并且在中医治疗中引入大量现在医学的技术手段,抛弃门户之见,使现代科学和传统中医学在脑病领域得到很好地融合。
命运安排学了中医
我是广州中医学院级的学生,当年大学减少招生,考取大学很不容易,我之所以选择中医,是因为我耳朵以前鼓膜穿了,听力不好。那时候有几次参军的机会,我在叶塘中学,学校推荐我参军,但参军要考听力,拿手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我的听力不行,总是过不了关。
听力不行,影响参军,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要当医生,在西医与中医之间为什么选择中医呢,我当时的想法很幼稚,西医是用听筒的,自己听力不好,可能使用听筒也不方便,而我在家乡看到过,中医是用三个手指搭脉的,扬长避短,又可以强身健体,我就决定学中医,我报考的第一志愿就是广州中医学院,就这样进了中医学院的大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医走“简便”的路线方针一直影响中医的发展,“三根手指”成了中医最重要的医疗手段。而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中医就远远不止一根银针、几副草药这么简单了。
例如我们治疗急性脑出血病例,就要运用到CT、MR和数字减影等大型先进检测设备,这是传统的中医所不可想象的。现在我们承担了“高血压性中、大量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和中医药治疗的研究”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在广东省中医急症研究重点实验室里完成研究,很多先进的装备为急症临床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而我们的研究目标,就是初步制定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阴类证辨证标准,体现的还是中医的治疗标准,还是发挥中医药的特色治疗方法。
将“脑主神门”系统化
运用中医学的知识治疗脑病,首先要突破中医的心脑之争。
大家知道,中医与西医完全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之上。就拿西医所讲的脑病来说,中医则是用“心”来代替。中医把脑的功能归结到心里边去,以心代脑,也就是所谓的“心主神门”,把脑的思维、意识、精神意识全部归属到心里面。治疗西医所讲的“脑病”,主要是运用中医的脏腑学说,把心当做脏腑的一部分来治疗。
当然中医也有“脑主心门”的说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明确地指出“脑为元神之府”,“脑主神门”和“心主神门”两派一直有争论。
进修过西医神经学科的知识后,我认为“脑主神门”的说法和现代医学更能够融会贯通,而按照当前比较流行的“心主神门”的分法,感觉不太合理。所以我就和其他医生一起,力争把中医“脑主神门”的理论完整化、系统化,根据临床多年经验,把“脑为元神之府”的学说更好地完善。
用脑病学说替代传统的“以心代脑”论,对临床的帮助很大。比如中风病的治疗,就采用辨证施治原则,采用综合治疗措施;重视气血失调,痰淤为患;在采用辨证施治综合治疗的同时,强调早期的活血化淤、痰淤同治,通腑醒神,急性期后则重视益气活血与肝肾同治,取得很好效果。
人生画卷
中途转弯,发现了别样洞天
年,意气风发的刘茂才从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成为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他做医生没多久,医学界推行“新医疗法”,医护一条龙,医生既要为病人看病,同时也要担任很多护理工作,当时大多推崇简单的医疗方法,讲究一副草药一根针治病,事实上,这样的体制貌似在培养通才,却并不利于医生和护士各自专业的发展。
给刘茂才印象比较深的是这样一件事,医院的骨外科收治了一名腰腿痛的病人,住院没多久就出现反复发烧的症状,下肢也不能动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骨外科请内科去会诊,刘茂才也是参加会诊的医生之一,当时医生拿到的资料就是病人的一张胸椎X光片,显示胸椎没有问题,中医诊断也都是按照腰腿病来医治。当时一起参加会诊的岑鹤龄医生是一位进修中医的西医,他利用神经学的知识,只是拿棉签在患者的肚子上划了几下,观察病人的反应,就判断说,病人的问题还在胸椎上。后来证实岑医生的判断是正确的。
缺少基本的神经学知识,差点误诊了病人,这件事情对刘茂才触动很大,文革结束后的年,刘茂才选择到中山医科大学进修神经科知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确定为脑病研究。
只有一个主治医生的脑病专科
中医学的高材生,转而学习西医的神经科知识,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不单是无数需要记忆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一颗兼容并蓄的心灵,“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活水源源不断,还需要拓展新的空间。
年,进修后的刘茂才主持成立了医院的脑病专科,主攻方向为中风病等脑病,这是全国中医系统较早成立的专科。最初,这个脑病专科只有刘茂才一个医生,每到开门诊的时候,他就会邀请理疗科的一个医生帮忙。
学习了神经科知识的刘茂才,并没有丢掉中医的根本,而是“洋为中用”,他利用西医的知识诊断疾病,辅助治疗,同时将中医药理论积极运用到临床上。
刘茂才坚持辨证施治原则治疗中风病,主张采用综合治疗措施;重视气血失调,痰淤为患;在采用辨证施治综合治疗的同时,强调早期的活血化淤、痰淤同治,通腑醒神,急性期后则重视益气活血与肝肾同治。
中医药治疗脑病,尤其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医院的强项,不过虽然已经成立了专科,病人也不少,但在专业上,刘茂才还是相当孤独的。
从几张病床到独立病区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原来只有几张病床的脑病专科开始进入发展的阶段,不但开设了独立病区,而且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的医学水平,年成立了颅脑外科,医院系统脑外科手术的先河。
刘茂才曾经感慨地说:“中医药有独到的疗效,但也有局限。比如对中风小量脑出血中药十分有效,但中风大量脑出血就需开颅清除血肿。过去我们做不了手术,这类病人也就流失了,更别提中医药的参与了。现在引进开颅术后,不仅可及时抢救病人生命,中医药也有了发挥作用的机会。我们所做的国家课题说明,中西医并举不仅能使中风中大量脑出血患者死亡率、致残率大大降低,而且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假如回避现代科学,我们就永远无法了解这些。”
名医讲堂
不可轻信秘方
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又在民间有很深的基础,所以有不少灵验的秘方,但刘茂才认为,从来就有“凡药皆有偏”的说法,老百姓也常说“是药三分毒”,所以不可以轻信秘方。作为脑科专家,他常用的蝎子、蜈蚣等“毒物”来作为“扫风通路”的药物,但用起来相当慎重,因为这些昆虫对于人体来说都属于异性蛋白,可能会有不良的反应。
中医最讲究辨症施治,所以养生不在秘方,而是因人而异。他自己有这样一次经历,年3月,刘茂才感觉心脏不舒服,于是去拍了心电图,医院开展义诊活动,他作为义诊专家在现场正在给病人看病,负责心电图的医生就找到他,说是心脏问题严重,让他立即住院。本来他很善饮,住院后按医生的要求滴酒不沾,后来他想到,古代医书中也常有用酒入药,来促进血液循环的,于是自己泡制了一点药酒,每天饮少量,几年下来,心脏早搏的问题居然没有了。
睡得浅等于失眠
在他看来,现在不少年轻人身体状态很差,有很多种原因,比如人之所以会得病,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邪之所以能侵犯到人,是人的身体虚弱。以睡眠状态来说,比如曾经有人问过刘茂才,“睡不好”问题大不大,他认为,由于无法多睡、早睡,许多人在睡眠中爱做恶梦、容易惊醒,出现“浅睡眠现象”,而浅睡眠对人体衰老、智力及免疫力的危害与失眠、不睡觉造成的危害几乎相等。睡不好,也会虚,人也容易得病。
另一种就是久病有淤。身体长期处于不健康的状态,气虚就必然带动血虚,虚极就见淤,邪气困在你机体里面,闭阻你的气血的流通,这就是久病致淤。
名医处方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中风是中医的四大难症之一,而治疗中风颇有经验的刘茂才,总结自己治疗的心得,得出“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
所谓急则治标,是指对于急症的病人,首先要平肝熄风,祛痰开窍。一个是属于热比较盛的,就用辛凉开窍,同时祛邪、祛痰,先把病人的命救下来。接着在逐渐恢复的过程当中,就要扶正祛邪,补气血,疏通血脉的同时,也要祛除痰和淤,因为痰淤为患是中风病的主要矛盾之一,也是中风病的常见证候;痰淤在中风病的发生、发展、后遗阶段都起着重要作用。
刘茂才还指出,中风病是由于肾中阴阳水火失衡引发的,同时肝胃失调,因此到了后遗症的时候,除了补气补血、疏通血脉,还要养肝肾、柔肝平肝。
速写
勇于探索,敢于突破
刘茂才教授开始致力于中医脑病研究的时候,恰好刚刚过了不惑之年。尽管和许多人比起来,这个年龄才开始接受新的挑战并不算早,但“不惑”对于人生是一个相当积极的信号,不惑,是人的成长中最关键的一步,不惑,就是保持清醒的态度和独立的判断,而对于一个医生来说,这一点又格外重要。
年,对于在中医学院学习了六年时间,当了二十几年中医的刘茂才来说,选择到中山医进修西医的神经学是一个相当有难度的挑战,而在学习之后,他做出了一个离经叛道的选择,传统的“心主神门”的说法,医院根本就没有脑病专科,而他开始修正和完善中医“脑主神门”的理论,期望能够将西方医学中脑的概念移植到中医治疗当中。
从当年的脑病专科唯一的一个主治医生做起,现在刘茂才身边已经形成了合理的人才梯队。医院的脑病专科,已经开设了中风、老年脑病、神经内科等七个门诊。心脑之争的突破,似乎让一切变得简单,思路更开阔,道理也更平坦。
也许正因为如此,今天,已经六十多岁的刘茂才仍旧相当活跃,每周一到周五,他照例要到香港的一家中医研究所坐诊,往返于粤港之间,他感受到中医文化在两地的差别,这也使他认识到,对于中医来说,有时候文化的根底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当你找到文化的钥匙,才可以让探索的大门洞开。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