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多见于老年人,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进展的常见病变,但是它的危害可不小,尤其是当骨质疏松引起骨折后,可能会成为致命的一击。
76岁的施女士,某天吃完饭从座位上站起时不小心撞到了餐桌,髋部疼痛不已,到医院检查发现是股骨粗隆间骨折,医生建议手术治疗,并告知可能是骨质疏松引起的,需要积极治疗。但施女士觉得自己年纪大了,经不起手术了,要求自己回家休养。
然而施女士的骨折没有她预料的那般很好地恢复,髋部一直隐隐疼痛,活动也不方便,不得不长期卧病在床。由于没有子女,施女士与老伴两人生活,老伴也年纪大了,疏于照顾,施女士随之出现了褥疮,两个月后施女士又逐渐出现了发热、咳嗽,她以为是感冒了,还是没有引起重视。接着,更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施女士逐渐觉得呼吸困难、身体极度虚弱、长期发热不退、人也明显消瘦。医院就诊时,医生发现施女士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由于身体状况太差,不到一周,施女士撒手人寰。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骨折都是由很大暴力外伤引起的,但其实还有一种骨折是在轻微外伤或者没有明显外伤情况下发生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就是其中之一。无论是骨质疏松还是骨折,都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病症。然而,当这两种病一起向我们袭来时,如果没有进行系统、全面的治疗,很可能成为危及生命的导火索,给我们致命的一击。
骨质疏松性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是指没有外伤或轻微外伤情况下引起的骨折。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80%~90%左右的骨折为骨质疏松性骨折。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深,老年人越来越多,骨质疏松的人群也越来越多。”上海交通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李晓林教授解释说,“这是因为,人体的骨骼自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头越长越粗,骨量越来越高,到30岁左右达到一个高峰,然后到四五十岁的时候,骨量就会越来越低。特别是女性停经以后,内分泌改变,雌激素水平降低,骨丢失就更加严重。”有研究显示,女性停经以后,每年约丢失1%的骨量。比如45岁绝经的女性,到了55岁,骨量就丢失了10%,到65岁,骨量就丢失了20%。
随着骨量的丢失,骨的强度就会降低,骨的质量也会降低,稍微受点外伤,就容易发生骨折。而没有骨折的病人,也可能会出现全身性的骨痛。李主任介绍说,骨质疏松被称为“无声无息的流行病”。很多病人早期可能没有症状,但到后期就会出现全身性的疼痛,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严重,还可能出现身高的降低,弓腰驼背。这类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也正因为如此,对于骨质疏松很多人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年内20%的死亡率
“骨质疏松最大的危害就是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据李主任介绍,“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90%首诊在骨科,骨科医生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人最先见到的,也可能是病人见到的最后一个医生。”
由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人多为老年人,由于骨折后疼痛、不能活动、长期卧床,容易发生呼吸衰竭、静脉血栓、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全身各器官功能逐渐衰竭。
有研究显示,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如果没有得到恰当的治疗,一年以内20%的病人因各种并发症而死亡。特别是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这些部位骨折的病人,由于不能站立,不得不长期卧床,就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造成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
所以,李主任特别强调,对于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已经不仅仅是单纯治疗骨折,而实际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手段。“骨质疏松性骨折作为一种病理性骨折,不能当做单纯的骨折来治疗。骨质疏松病人的骨折愈合能力比较差,而且老年人往往又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不能耐受卧床,护理非常重要也非常困难。”
李主任指出,老年人卧床一周,骨质丢失的量相当于女性绝经后一年丢失的量。老年人如果发生骨折后仅仅采取外科治疗,而没有对骨质疏松进行系统治疗的话,一年内再次发生骨折的概率将近20%。比如,股骨粗隆间骨折在老年人群中比较常见,尤其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首次骨折后手术治疗本身创伤就比较大,如果再次发生骨折的话,是否还能经受得起再次手术治疗,就很难说了,那么患者的生命保障也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不仅要治疗这一次的骨折,还要预防下一次的骨折。
手术治疗优先于保守治疗
骨折后选择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是因人而异的。那么,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手术治疗好还是保守治疗好呢?
以前的老观念是:年纪大了,不愿意手术,或者认为手术风险高,不建议手术。但是保守治疗的话,很多老年人长期卧床、活动减少,骨折愈合得慢,骨量丢失严重,而且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李主任表示,对于老年人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特别是髋部骨折的治疗,现在的理念是:如果病人条件许可,能手术的尽量手术治疗,而且要尽早手术。这对加快疾病康复,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改善骨折的愈合能力、防止并发症都有积极的作用。手术治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挽救病人生命的手段。现在手术麻醉和监护技术提高了,很多高龄老人,合并慢性病的老人,也都能进行手术治疗了。所以,老年人骨折后不要过于忌讳手术,应该配合医生积极治疗。
对于部分确实不具备手术条件的患者,药物治疗和护理必须跟上,减轻病人的疼痛,防治各种并发症;同时也要治疗骨质疏松,并鼓励病人尽早地恢复运动。
骨质疏松性骨折:需要多科室协作治疗
李主任表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除了手术治疗之外,还需要全身性的治疗,包括骨质疏松科、康复科、疼痛科、老年科等多学科医师共同随访和治疗。后期积极的随访,有利于骨折的尽快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功能的恢复。
医院的分科都比较细,骨科以外科治疗为主,患者多以创伤和骨关节炎为主,而对于骨质疏松的治疗往往在骨内科、骨质疏松科、妇产科、老年科或者内分泌科,最合适的是骨质疏松专科。手术占据了骨外科医生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对于骨质疏松这种慢性病的治疗被放在次要地位,病人术后如果不能及时、定期来复查或者没有找固定医生复查,对于骨质疏松可能无法做到长期系统的治疗;甚至被忽视。同时也有很多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不接受不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导致骨质疏松加重,骨折反复发生。
李主任说:“我们遇到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人,一般都会提醒患者要按时随访,到骨科、骨质疏松科及康复科治疗,告知患者骨质疏松不治疗危害很大,还可能再次发生骨折。必要的时候,我们还会联合骨质疏松科、康复科等进行多学科会诊,制定综合治疗的方案。”
67岁的张先生,在一次乘坐公交车的时候,由于车子的一次颠簸,腰部剧烈疼痛,用了各种止痛药效果都不好,严重的时候要静脉滴注激素才能得以缓解。但是激素长期使用副作用比较大,而且也仅仅是对症治疗,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张先生又做了一次全身检查,结果发现胸腰椎、肋骨、耻骨多处陈旧性骨折,被诊断为骨质疏松性骨折引起的疼痛。之后针对骨质疏松进行治疗,不到一周,疼痛明显缓解。
骨质疏松的漏诊和误诊率比较高,尤其是老年人常合并骨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比例比较高,骨关节的疼痛大多数人会以为是骨关节炎引起,而事实上也可能是骨质疏松引起,或者是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共同所致。而骨折后病人的疼痛更为常见,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往往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有些病人的疼痛长期得不到缓解,也要考虑是否合并骨质疏松所致。
所以,出现骨关节疼痛以及骨折后疼痛,要综合分析和评估,是否同时存在骨质疏松。
一般的X线检查,对于早期的骨质疏松不能发现,通常能从片子上看出骨质疏松的往往骨量丢失已经达到30%以上了。因此,早期需要做骨密度检查才能发现骨质疏松。李主任建议,出现全身骨痛、发生骨折、女性绝经后、老年人身高降低明显等情况时,都应该进行骨密度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
专家简介
李晓林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创伤骨科临床医学中心骨创伤外一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质疏松学组委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会理事等职,擅长四肢复杂骨与关节创伤的诊治,特别是老年髋部骨折、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以及复杂肩、肘关节周围骨折的内固定和关节置换重建。
专家门诊时间:周三下午、周四下午。
重庆白癜风治疗合肥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