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软组织疼痛微创医学技术研究发展推广疼痛科科室建设服务
桑老师
杨老师
X
颈椎复位手法一.卧位成角定点复位法(一)人员:1人即可,不需助手(二)优点:1.患者平卧,心理平静,有安全感;2.颈部伸肌及屈肌均完全放松。(坐位时总有部分肌肉不能完全放松)3.由于床面限制,旋转角度最大不会超过45’,不易失手,不易导致医源性损伤。(三)程序:手力牵引一成角调节--旋转复位1.手力牵引方法:双手颌一枕牵引,持续数分钟。(利用患者体重作反牵引力)目的:(1)颈肌属横纹肌(随意肌),特点是可随意支配而自由收缩,但易于疲劳。手力持续牵引之目的是使颈肌产生疲劳,以消除病理性痉挛,使其失去抵抗,以利颈椎复位。(2)持续牵引,使颈部两侧肌肉均保持在均衡的被动拉伸状态,整个颈椎各椎体犹如被“肌性小夹板”保护固定,小关节处于闭锁稳定状态,不致因复位手法而任意移位。2.成角调节:成角:上段(C1-2):略低头(0-15度)中段(C3-5):轻度屈颈(15-35度)(3)下段(C6_7):中度屈颈(35-50度)3.复位手法:令患者轻轻自动侧向转头至最大限度。术者一手手掌托住枕部,拇指轻轻定位于患椎横突部(勿须用力按压或推顶!)另一手扶持下颌,双手协调调整屈颈度数,使成角落于患椎(指下会感到受力支点),再将下颌继续向一侧轻巧用力,顿挫旋转,并向后上方轻轻提拉-下,即可闻及“咔嚓”声响(拇指下可同时有关节滑动到位之感觉),复位即告成功。其余患椎可按同法逐--复位矫正。(四)机理:1.由于低头或屈颈,使相应颈椎节段曲折成角,该部颈肌松驰,失去拉伸力,相应椎体暂时失去保护而处于失稳状态,给该部手法复位创造了条件。(而其他不需复位之椎体仍在牵引保护之下,仍处于稳定状态)。2.根据患椎所处位置高低,由低头及屈颈之度数来决定成角落点部位,(椎体高位一低位,屈颈度数小一大),医者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选择。(五)体会:1.患者仰卧,平静放松,有安全感,能较好配合。2.颈肌放松,术者不需用过大暴力去克服因某些部位肌肉紧张而产生的抵抗,因而患者无痛苦。3.屈颈成角于患椎,目的是使该椎体各关节处于失稳状态,因而只需轻轻旋转/提拉,即可复位,符合生物力学要求且能事半而功倍。4.其他体位下(如坐位),某些节段(如中段)复位较易成功,而某些节段(如枕一C1-2,C6-7—T1)则复位往往较难。若欲达完全复位,则常常需用较大力量,并需辅以拇指/食指等用力顶推患椎,患者既感疼痛不适,术者也易因用力过猛而失手,若旋转过度,则可造成损伤,安全系数相对较小。5.某些坐位复位手法,有时需使头颈部处于后仰状态,但若遇有颈椎间盘突出尤其是有脊髓一硬膜囊受压的患者,此种体位下再旋转颈椎,因椎体后缘剪力过大,常可造成重大意外,危险性较大。故应视为禁忌体位、禁忌手法。6.本法自始至终均使颈椎处于牵引状态下,有利于减轻神经根之压迫,操作中不会加重症状,比较安全。7.卧位成角定点复位法可根据需要自上而下,对任何--个(或--组)患椎进行准确定位,复位成功率高,患者-般无痛苦,也不易造成意外伤害。8.一般情况下,患侧在下,先行复位,然后健侧同法调整,以求两侧平衡。9.在进行手法复位时,应把颈椎当作一个整体来调整,而不应仅局限于某一两个椎体单纯进行复位。另外,整个脊柱也应该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不应把眼光仅仅局限于颈椎、胸椎或腰椎某一局部节段来看待。(附:顺便介绍几种比较流行的手法供参考)二.拇指推压旋转复位法:(以棘突左偏为例)(一)体位:患者坐位,医者站立于患者身后,胸部抵住并固定患者背部,勿使其倾斜移动。(二)手法:医者左手拇指抵住左偏之棘突部位。其余四指向上扶住患者枕后头部,右手掌托住患者下颌部,令患者低头45‘,再将头向左侧倾斜45‘,此时右手顺势将患者下颌部转向右侧,待头部转动至最大限度时,医者两手协调用力,右手向右上方以轻巧之力顿挫旋转提拉,左手拇指同时稍用力将左偏之棘突向对侧推压,此时即可闻及复位声响,术毕。三.肘抱下颌旋转复位法:(以棘突左偏为例)(一)体位:患者坐位,医者站立于患者身后,胸部抵住患者背部,勿使倾斜。(二)手法:医者拇指抵住左偏之患椎棘突,然后令患者低头30’,医者右手肘部自患者前方托住其下颌,手掌伸向左耳后部抱住患者枕后部,并徐徐将患者下颌转向右侧,当达到最大限度时,再以一轻巧之力继续向右上方顿挫提旋,左手拇指同时将左偏之棘突向对侧推压,此时即可闻复位声响,术毕。四.推头拉颈侧扳法体位: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一侧。手法:医者一手掌抱扶于患者对侧颈椎,另一手掌压住患者近侧耳颞部,两手协调用力,反向顿挫推-拉(提),闻及响声,复位成功。注意:此法对老幼体弱及骨质疏松者不宜采用。五.卧位摇正法:(一)体位:分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三种,根据患椎偏移方向,决定取何种卧姿。(二)手法:医者坐于床头,两手协调进行侧方或前、后方向摆动头颈部,完成复位胸椎复位手法由于胸廓结构特殊,胸椎后方除了有一对后小关节外,还有肋—椎关节,肋—横突关节等,加上肋骨的支撑作用及胸骨的固定作用,使胸椎的稳定性大大增强,但各关节的活动度则较颈、腰椎明显减小(属微动关节),因此由于外伤劳损、风寒湿邪致软组织炎症、粘连及体位不良等,一旦导致胸椎椎体偏歪错位,其复位矫正的难度亦较颈、腰椎要大得多。另一方面,胸段脊神经及脊柱前方之交感神经链(丛)分布范围广泛,不但包括躯干,而且大部分胸腹腔脏器均受其支配,因此,胸椎不同节段病变还可造成呼吸、消化、循环等多系统、多脏器的复杂病变,形成所谓“脊柱相关疾病”,容易给临床诊断工作带来复杂性和增加治疗上的难度。由此,我们认为,胸椎(及其他节段椎体)的整脊复位手法乃成为治疗许多脊柱相关内脏疾病的重要手段。但由于胸椎属微动关节,复位难度较大,因此,临床上,我们常常联合采用两种以上手法,以达到完全复位之目的。在许多情况下,还首先要对明显疤痕、粘连的组织进行必要的针刀松解,在此基础上再施以手法复位,两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则可明显缩短疗程,提高疗效。下面介绍作者常用的—些手法:一.俯卧叠掌推按法:(一)体位:采用头端挖有窗洞之治疗床(洞径mm),患者俯卧位,口鼻置于洞中,以利呼吸。胸下可垫薄枕,两臂平放于身体两侧,可使全身肌肉放松。医者站于患者头端(顺式),或尾端一侧(逆式)。(二)手法:医者双掌重叠,掌根置于胸椎棘突上,与皮肤成60‘角,先令患者吸气,然后屏住‘气,医者趁机短促用力,顿挫地向前下方推按,并沿脊柱有节奏地自上而下(顺式),或自下而上(逆式)地边推按边移动手掌。对偏歪错位之椎体则应作重点按压。说明:1、一些流行手法多令患者吸气后再呼气,或吸气后突然咳嗽呼气,当呼气尽时医者突然用力向下按压。作者经研究后对此加以改进。即令患者吸气后憋住气,再按压。理由是:我们认为,肺吸足气后憋住,犹如轮胎打足了气,才能经受得住外力按压,且内外反向作用力恰好交汇于背部胸壁(犹轮胎壁),才能达到使胸椎复位之目的。如果呼气尽再用力按压,则此时肺被相对压缩变实,医者按压之外力将很容易沿背部胸壁传导到胸膜及被压缩变实之肺脏,反易造成胸膜肺心等内脏损伤,安全系数较小。2、掌根与皮肤成60°角时推按较90°垂直下压复位效果要好,因胸椎后关节之关节面呈冠状面,前后重叠排列,且棘突向尾端倾斜互呈叠瓦状覆盖,若垂直下压,反使错位之胸椎小关节面互相紧贴,不利于复位成功。3、如有牵引床或助手协助,使椎体关节处于拉伸展开状态,则复位效果更好。二.俯卧反向推按法:(一)体位:俯卧,双臂置于体侧,医者站于床旁一侧。(二)手法:1.医者双掌根分别置于错位胸椎两侧相当于小关节之部位,指尖分别指向头端与尾端。令患者深吸气后憋住,医者双掌根与皮肤成60‘角,瞬间用力向(头侧)上方及(尾侧)下方反向顿挫按压,此时可闻后小关节(也包括胸—肋关节与肋—椎关节)复位响声,术毕。2.按照上述手法,自胸椎上端依次有节奏地向下端按压,或自下向上逆向按压。三.仰卧对冲法(一)体位:患者仰卧,双手交叉用力抱住双肩或上臂(起固定肩关节及保护胸廓的作用)。(二)手法:医者立于患者一侧,近患者头端之手手握空拳,掌心向上,垫于患者背后需复位之椎体棘突之下;前胸顶住患者肘部,另一手抱握住患者对侧肩部,上身前倾,将体重通过前胸及上肢压于患者肘臂之上。令患者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气,医者通过患者肘臂用力向下弹压,并与垫于患者背部之手,形成双手瞬间对冲复位力量,此时即可闻及复位响声,手下亦有椎体复位之滑动感,手法即告成功。也可按上法沿整个胸椎自上而下有节奏地边对冲弹压复位,边移动背后之空拳,使整个胸椎得到整体调蹩。(三)说明:1。此法主要借助于医者上身体重及在上之手用巧力弹压,通过患者上肢的杠杆作用,将下压力量对称地由患者双肘部→上臂→肩胛骨→背部胸壁→错位椎体,进行链式传导。而垫于患者背部之手作为支点,并形成反作用力,两手之作用力瞬间交汇于错位之椎体,即可达到复位之目的。2、令患者双手用力抱肩,其目的有二:一是为了固定肩关节,不让其滑动,使自由上肢与上肢带形成一个杠杆整体,便于力之有效传导,以达到椎体;二是依靠患者双手用力自我保护,防止医者用力下压时损伤肩关节而引起疼痛。3、此法医者劳动强度大,比较辛苦,但复位效果确实可靠(较其他方法成功率更高)。无论对于何种类型、何种方向的移位均有效。(以不变应万变也)四.坐位扳肩法体位:患者坐于凳子前缘(或骑跨于窄条凳上),医者站于患者前面,两腿夹住患者双膝,以固定患者骨盆。(二)手法:医者两手掌分别置于患者两肩之前方及后方,所需复位之患椎,由低头/弯腰的角度来定点,患者采取自然呼吸,然后,医者双手协调一致地顺时针方向转动患者肩部,待身体旋转达最大限度时,再用力瞬间顿挫扳旋一下,即可听到错位关节复位声响,同样手法再反方向扳推一下,手法即告成功。说明:1.病变胸椎复位时的定点可由低头及弯腰度数来决定。一般规律是:位置越高,弯腰/低头度数越小;位置越低,弯腰度数越大,并可以肉眼观察躯体旋转螺纹与正中线交叉处来定点,同时以拇指触摸棘上韧带张力变化来判断定点。2、此法方便易行,只需1人操作,不需助手,且不受场地条件限制。3、若患者体胖,或医者力量较小,可将患者一肩顶于医者胸前作为支点,两手合抱于另一肩腋下作为力点,进行反向扳旋复位。五.改良膝顶法体位:患者取坐位。背向医者。手法:医者立于患者身后,双手分别穿过患者两腋下,手掌钩抱于两肩前,患者双臂自然下垂,或两手轻轻对握于胸前,上身后仰60‘,医者右膝顶住患椎棘突,令患者深吸气后屏住气,医者两手将患者双肩及胸廓向后上方呈60‘提拉,同时右膝稍用力向前方顶压,常可闻及响声,复位成功。北京颈腰椎间孔镜、膝关节镜技术
手术室带教班邀请函
一、内容:
(一)腰椎间盘TS、YS技术;
(1)TS技术
ThomasHoogland教授发明的一种穿刺技术,采用环钻或者麻花扩孔钻扩开上关节突外侧缘,工作套管植入椎管,处理椎管内异物的一种方法。可以处理所有节段的突出、脱出以及钙化、椎管狭窄等各种情况;
(2)YS技术
AnthonyYeung教授发明的一种穿刺技术,采用工作套管经过椎间孔植入盘内,摘除椎间盘的一种方法,可以起到减压,摘除椎间盘的作用。
(二)椎板间后入路技术;
(1)纤维环安全扩张法:用七级扩张套管连续扩张纤维环,然后放入间孔镜,边观察边进入椎管,处理突出物的方法,可以处理L5—S1和部分L4—L5间盘突出物,是目前最安全的后入路方法;
(2)一步到位法:穿刺针穿过纤维环、椎管侧隐窝进入突出物,然后扩张套管工作套管直接植入突出物,放入椎间孔镜取出间盘的方法,可以处理L5—S1和部分L4—L5间盘突出物,是目前操作最快的后入路方法;
(3)小关节内缘扩孔法:是用扩孔钻或者环钻,根据突出物的位置,把小关节内侧缘扩张开,植入工作套管,放入椎间孔镜取出间盘的方法,可以处理所有节段的间盘突出物,是目前功能最多的后入路方法;(三)椎间孔镜靶点技术;
巧妙利用安全三角内三角和外三角的特点,独辟蹊径发明的另一种技术,无需钻孔破坏骨组织,直接到靶点的一种技术。可以处理间盘的各种变化如突出、脱出、膨出,中央型,侧突型以及骨性狭窄等等,具有不破坏骨组织、操作简单、病人有恢复快等各种优点。
颈脊柱颈椎间盘突出症的间孔镜技术,前入路经间盘进入对侧椎间孔内口,摘除突出髓核;
膝关节镜镜下清理术、半月板修补术、软骨修补术等膝关节镜标准技术;
二、北京颈腰椎间孔镜、膝关节镜技术手术室带教班课程表
时间
内容
方式
地点
9月13报道
医院内科大楼二楼会诊室
颈腰椎间孔镜、膝关节镜技术的各种入路方式及操作要点学习
多媒体教学
医院内科大楼二楼会诊室
颈腰椎间盘椎间孔镜、膝关节镜技术的操作方法详细过程
多媒体教学
医院内科大楼二楼会诊室
颈腰椎间盘椎间孔镜、膝关节镜技术的操作方法详细过程
尸体解剖,老师手把手教学及自己单独操作
北京大学医学部解剖楼
9月18日结束术后处理规范
参与术后会诊及观看日常护理方式
医院疼痛诊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