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头脱位多发生于4~5岁以下儿童,高峰期在1~3岁。随年龄的增长,环状韧带薄弱的附着点逐渐增厚和加强,逐渐好转。有极少数年龄超过5岁的患儿,闭合手法难以复位,尤其是复发的病例,可考虑切开复位。
一、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桡骨头的关节面和桡骨纵轴有一定的倾斜度,其大小与前臂旋转活动有关。倾斜度的变化会影响环状韧带的上下活动,在前臂的旋前旋后位,这种倾斜度的可变性无疑使之易于脱位。当肘关节伸直位手腕或前臂突然受到旋转动作的纵向牵拉,环状韧带下部将产生横行撕裂,向下轻微活动,肱桡关节间隙变大,关节囊及环状韧带上部由于关节腔的负压作用,只需滑过桡骨小头倾斜远端一部分关节面就可嵌顿于桡骨关节间隙,从而阻止了桡骨小头复位,造成桡骨小头半脱位。
二、有什么样的临床表现呢?
该病临床表现为随着牵拉动作,小儿立即啼哭并拒绝用患肢活动和持物,牵拉者在牵拉时会听到或感到肘部“弹响”。年龄较大的患儿会用对侧手扶住患肢,患肢前臂常常处在旋前位(手掌朝后或朝下),肘关节半屈曲位,在桡骨头前外侧有压痛,肘关节屈、伸活动不受限,但在前臂旋后位(手掌朝前或朝上)时明显受限。肘部X线表现正常,肱桡关节无移位,尺桡关节处在前臂旋前位。
三、如何诊断?
1.常见于2~4岁小儿,有被提拉手臂史。
2.肘部疼痛、压痛,呈半屈曲位,前臂中度旋前,不能旋转。
3.X线摄片无骨性异常。
四、家长们要问了:万一孩子手臂真的脱位了,怎么处理呀?
该病的处理方法很简单。首选手法复位,常规复位方法:用一手握住患肢前臂,使肘关节屈曲90°,另一手握住上臂下端和肘关节,防治肩关节旋转;用拇指放于桡骨头处,可略施压迫,然后迅速将前臂旋转至旋后位。若复位成功,会听到或感到肘部“弹响”,患儿疼痛消失,患肢即可自由活动;年幼儿可因害怕等原因不能立即恢复肘关节活动,可递给患儿玩具等物品察患肢抬高情况,若患儿可自行伸手到耳朵以上位置即可证明已成功复位。
如果不能复位,医院就诊。
五、复位后孩子还疼吗?
复位后病史较长的患儿可有肘部不适感,并可持续数小时或数日。复位后可用三角巾悬吊患肢数日,并应告知患儿监护人在5岁前牵拉手腕的危险性。部分患儿可因被牵拉手腕再次或多次发生牵拉肘。
六、关键在预防!
1.减少和防止孩子意外跌倒。
2.成人与小儿嘻闹时应注意方法,不能单独牵拉孩子手臂。
3.避免反复脱位,形成习惯性。
4.穿衣服时,应避免手部旋前位牵拉,应和衣袖同时拉扯。
信息来源:医院
医院分支机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