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的应用解剖
椎管由游离椎骨的椎孔和骶骨的骶管连成,上接枕骨大孔与颅腔相通,下达骶管裂孔而终。其内容有脊髓、脊髓被膜、脊神经根、血管及少量结缔组织等。
椎管壁的构成椎管是一骨纤维性管道,其前壁由椎体后面、椎间盘后缘和后纵韧带构成,后壁为椎弓板、黄韧带和关节突关节,两侧壁为椎弓根和椎间孔。椎管骶段由骶椎的椎孔连成,为骨性管道。构成椎管壁的任何结构发生病变,如椎体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以及黄韧带肥厚等因素均可使椎管腔变形或变狭窄,压迫其内容物而引起一系列症状。
椎管腔的形态在横断面观,各段椎管的形态和大小不完全相同。颈段上部近枕骨大孔处近似圆形,往下为三角形,矢径短,横径长;胸段大致呈圆形;腰段上、中部呈三角形,下部呈三叶形;骶段呈扁三角形。椎管以第4~6胸椎最为狭小,颈段以第7颈椎、腰段以第4腰椎较小。
椎管的测量
~年Verbiest根据椎管中央矢状径(m-s径)和椎管椣径的测量将椎管狭窄分为三型:
①绝对型:即椎管的中央矢状径小于或等于10mm者,为绝对型椎管狭窄(m-s≤10mm)。
②相对型:即椎管的中央矢状径小于或等于10~12mm者(m-s为10~12mm)较多。
③混合型:总之中央矢状径(m-s径)小于11.5mm由肯定为病理现象。如腰椎管的头侧或尾侧的中央矢状径比值大于1则为异常现象(头尾正常时m-s径之比值小于)。
横径:即椎弓根最大距离,平均值为23mm。其正常值下限为13mm(X线照片为15mm)。
腰椎椎管狭窄症
腰椎椎管狭窄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椎管各径线缩短,压迫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从而导致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它是导致腰痛及腰腿痛等常见腰椎病的病因之一,又称腰椎椎管狭窄综合征,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静或休息时常无症状,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需蹲下或坐下休息一段时间后缓解,方能继续行走。随病情加重,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需休息的时间越来越长。
病因
腰椎椎管狭窄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其发病原因十分复杂,有先天性的腰椎管狭窄,也有由于脊柱发生退变性疾病引起的,还有由于外伤引起脊柱骨折或脱位或腰手术后引起椎管狭窄。其中最为多见的是退变性腰椎管管狭窄症。原发性腰椎椎管狭窄:单纯由先天性骨发育异常引起的,临床较少见;继发性腰椎椎管狭窄:由椎间盘椎体、关节退化变性或脊椎滑脱、外伤性骨折脱位、畸形性骨炎等。其中最常见的是退行性椎管狭窄症。
典型临床表现
患者典型的症状可包括:长期腰骶部痛、腿痛,双下肢渐进性无力、麻木,间歇性跛性,行走困难。其中麻木可由脚部逐渐向上发展到小腿、大腿及腰骶部,腹部出现束带感,严重时出现大小便异常,截瘫等。做腰部过伸动作可引起下肢麻痛加重,此为过伸试验阳性,是诊断椎管狭窄症的重要体征。
间歇性跛行:的机制发生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明确。Wilson将症状的产生分为姿势型和和缺血型两类:①姿势型:在站立和伸腰是都出现及加重症状。②缺血型:为下肢运动时神经组织缺血,及休息后,神经组织相对缺血,跛行症状即可改善。
影像学检查
正位X线片常显示腰椎轻度侧弯,关节突间关节间距离变小,有退行性改变。侧位X线片显示椎管中央矢状径常小,小于15mm就说明有狭窄的可能。必要时可进行腰椎穿刺,奎肯试验,脑脊液化验,及脊髓造影。脊髓造影是诊断本症的可靠方法。正位片可清楚显示硬脊膜腔的大小,如出现有条纹状或须根状阴影,表示马尾神经根有受压现象,或全梗阻,如影柱呈节段性狭窄或中断,表示为多发性或全梗阻。
CT、MRI检查:鞘膜囊和骨性椎二者大小比例改变,鞘膜囊和神经根受压,硬膜外脂肪消失或减少,关节突肥大使侧隐窝和椎管变窄,三叶状椎管,弓间韧带、后纵韧带肥厚。
治疗
临床治疗依据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检查而定,通常先选择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药物应用、手法治疗、理疗、骨盆牵引、微创疗法;在正规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依据病因及影像学的结果,选择手术方式。
预防
实际上是腰椎退行性病变的预防。
1、睡床要软硬适中;避免腰部受到风、寒侵袭;避免腰部长时间处于一种姿势。
2、正确用腰,搬抬重物时应先下蹲,用腰时间过长时应改变腰的姿势,多做腰部活动,防止逐渐发生劳损,
3、坚持腰的保健运动,经常进行腰椎各方向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