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是西医的一种病名,也是越来越常见的一种病症,中医称为“腰痛”、“腰腿痛”等。(手术治疗效果快,但过几年会复发,治标不治本,因为导致这个病症的原因没有得到根本治疗)
我们平时出现腰痛或是腰腿痛,医院拍片子,通过拍片子,会发现腰椎间盘第二至第五节往往会出现突出或peng突或是退血性病变
早在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中就提到:“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主要有三种:外受伤损(指摔脚,撞击);内有亏虚(指肝肾亏虚为主);感受风寒湿邪等。
中医根据临床辨证分为四种类型:
1、气滞血瘀;2、风寒痹阻;3、湿热痹阻;4、肝肾亏虚等型。
1、气滞血瘀:滞表示不通畅,瘀表示瘀阻,,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当气滞
了血的推动流动也就没有动力了,所以气滞了血也就必然伴随
血瘀了)
气滞血瘀症状:患者腰腿痛如刺,日轻夜重,痛处固定、拒按,腰部板
硬,俯卧转侧艰难,大多近期有腰部外伤史,舌质暗红,
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治疗以活血祛瘀,舒筋通络,行
气止痛为主。
2、风寒痹阻:外界的风邪和寒邪入侵人体,造成人体的经脉和气血的闭阻,
也会造成腰腿痛的症状)
风寒痹阻症状:患者腰腿冷痛,受寒及阴雨天加重,肢体发凉,喜暖怕
冷,舌质淡,苔白滑或腻,脉沉紧或濡缓。治疗以祛风
湿,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为主。
3、湿热痹阻:和风寒痹阻一样属于外邪入侵人体造成的,但外邪的性质不
一样,温气和热气也会造成人体的闭阻,也会造成腰腿痛症
状的发生)
湿热痹阻症状:证见腰腿疼痛,肢体烦热,遇热或雨天痛增,恶热,口舌
干,小便短赤,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
4、肝肾亏虚:大多数中老年腰腿痛都是跟肝肾亏虚有很直接的关系
肝肾亏虚症状:表现为腰腿痛缠绵不愈,劳累后加重,肢体麻木有冷感,
沉重乏力,肌肉萎缩。偏阳虚者面色苍白,手足不温或腰
腿发凉,或有阳痿,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淡苔白滑;
偏阴虚者面色潮红,咽干口渴,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
精,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疗穴位:命门、腰阳关、十七椎、肾俞、腰椎夹脊穴2-5节,委中、腰眼、大杼、阳陵泉、太溪、太白、太冲、后溪。另可配合鑫玺痛贴灵贴命门、痛点。
为什么要贴以上穴位,要从中医的医理来讲解:
既然病名叫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顾名思义它的一个症状表现,主要表现在腰部和腿部关健还在腰部
1、腰为肾之府,腰痛先从肾虚考虑
2、肾主骨生髓,骨关节和骨髓方面的问题先从肾论治;
3、俗话说:打断骨头连着筋。关节的松弛也要考虑筋的问题;
4、肝主筋,所以也要从肝考虑
5、脾主肌肉,肌肉疼痛、无力都可以找脾经的穴位来治疗。
穴位详解及位置:
命门穴:补肾壮阳,强筋健骨(命门穴在后面的正中线督脉上面,肚脐的正后面,在两肾之间,人体的肾阳进入督脉的门户,也就是人的阳气升发和收藏的关头,所以命门穴比较关健,所以能够补肾壮阳,强筋健骨)
命门穴位置命门穴在第二、三腰椎棘突间。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命门和我们腹部上的神阙穴,也就是肚脐眼是前后相对的。所以,我们在找穴的时候,只要以肚脐为标准围绕腰部做一个圆圈,在背后正中线的交点(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就是命门。
腰阳关穴:腰骶疼痛(腰阳关在第十六脊椎突下面的凹陷处,实际上腰阳关也是针对腰痛和腰腿的痛疼特别有用有效的穴位,过了腰阳关,再往下就不叫腰了,属于骶(骶zhi),腰阳关穴位能治疗腰底的疼痛,很多人的腰椎间盘突出除了腰痛外,还会伴随臀部放射性的疼痛,以及下肢的坐骨神经痛,对于这一块我们可能用上腰阳关来进行调理)
腰阳关穴位置腰阳关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十七椎穴:腰腿痛,下肢瘫痪、痛经等痛(十七椎和前面的命门、腰阳关这几个穴位都在我们后面的正中线上面,都在督脉这一条线上面。但是这个十七椎跟命门、腰阳关又有所不同,它虽然也在督脉这一条直线上,但它本身不属于督脉上的穴位,这个穴位之所以用脊椎这个数字来命名,实际上它是在第十七个脊椎突的下面,十七椎穴位是腰椎和骶椎的分界点,过了十七椎,下面的关节就属于骶椎,所以十七椎可以治疗腰腿痛以及下肢的瘫痪,下肢的痛疼麻木等和对于女性的痛经(痛经指腰底部的酸痛和胀痛)
十七椎穴位置肾俞穴:补肾强精(肾俞穴和命门穴在同一水平线上,实际上就在命门穴的两边,离督脉后面的这条正中线的膀开有1.5寸,两边各有一个,那这个肾俞穴它本身是属于膀胱经上的穴位,但这个穴位正靠近我们的肾脏,它本身就通于肾脏,所以肾俞穴它能够补肾强精,我们一直强调,腰腿疼痛有一个最关健的原因就是肝肾亏虚所致,所以肾俞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穴位,不管什么样的腰腿疼,都要把命门穴和肾俞穴用上去)
肾俞穴位置1、先找到第七颈椎棘突,就是后颈部最突出的那一个棘突,然后依次数下去,胸椎十二个。然后就是腰椎了,找第二个腰椎,它的棘突下,旁开1.5寸是把自己的除拇指外的另外四个指头并拢,四个指头的第二个关节的宽度总和是3寸,一半就是1.5寸了。2.坐位,两髂前上棘最高点的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所在的椎体为第4腰椎,向上数2个椎体(第2腰椎.引一垂线,再从肩胛骨内侧缘弓;—垂线,两条垂线之间距离的中点处,按压有酸胀感。
3、人体的腰背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首先人要直立或者是正坐,然后吸气,我们先摸到我们的肋骨的下缘,在侧腰部,沿着肋骨的下缘画一条水平线,交叉在我们的腰两旁的肌肉上,这就是肾俞穴。)
腰眼穴:腰痛;月经不调,带下等(腰眼穴它属于经外奇穴,对于各种腰痛,腰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以及腰椎增生等等都可以用上腰眼穴,另外腰眼穴对于女性的月经,带下这些疾病都有很好的调理效果)
腰眼穴位置委中穴:腰背委中求(委中穴也是非带重要的穴位,在古代的针灸医书中当中,针灸大承里面,有一句歌诀叫四总学歌,里面就有一句叫腰背委中求,也就是说腰背疼痛,腰背的问题,就要来求委中穴了,所以说委中穴是治疗腰背疼痛的特效穴位,那我们处理这个穴位可以用艾灸的方法,也可以再结合专业的针灸医师来扎针的方法治疗,但是普通人不要用扎针灸的方法,我们只要知道委中穴是治疗腰腿痛的特效穴位就行了。除了委中穴之外,我们手肘部位还有一个穴位叫少海穴,也是用来治疗腰腿疼痛非常关健的穴位,在中医里面,有一个治病的理论叫泉溪理论,相信大家也对泉溪理论应该有一些认识,也就是说在我们人体当中,有一些结构相似的地方,它们之间其实是有着某种联系,或者说某种感应,我们这个腰部的疾病,可以通过我们腿上的这个对应的中间,对于腿来说的这个腰部,就是我们膝盖后面的委中,我们这个手肘部分,也是我们手臂的腰部。所以我们可以在我们身上的一些相似的这种结构的地方,找出一些穴位来进行有效的调理,还有中医里面治病,其实这里面有很多的窍门,叫做中间有病四边平,就是中间出现的问题,可以从四肢找相应的穴位,同时四肢有问题有病的可以从中间来找相应穴位来治疗,上面的问题可以从下面找穴位来治疗,叫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这里面有很多中医的原理在里面。所以说腰部的疾病我们不要忘记委中穴。)
委中穴位位置1、俯卧位,稍屈膝,在大腿后面,在其中间,按压有动脉搏动处,即为委中穴。2、委中穴很好找,就是在窝里面,这个穴在一个岔路口上,在背部分为二支的膀胱经在这里汇合为一支,继续下行。因此,刺激这个穴位,能振奋整个膀胱经的活力,尤其是疏通腰背部的气血。大杼穴:骨会大杼穴。八会穴之一。(大杼穴是什么穴位,大杼穴是在人体的后背,也是属于膀胱经上面的穴位,为什么要用上大杼穴,大杼穴它是属于八会穴之一,属于骨会大杼,也就是说这个穴位它是管骨头的管骨关节的,它就像是我们的肾一样,它也有这个管理骨头的作用)
大杼穴位置阳陵泉穴:筋会阳陵泉。八会穴之一。(阳陵泉穴在膝盖外侧的下方,靠近小腿外侧,阳陵泉穴也是八会穴之一,属于筋会阳陵泉,那我们这个骨关节的问题也就是筋骨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要忘记把大杼穴和阳陵泉穴用上。其实大杼穴和阳陵泉穴不光可以治疗腰痛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治疗颈椎病、还有膝关节的疼痛、其实身体的一些筋骨方面的毛病,我们都可以把这两个穴位结合起来,把它进行有效的治疗)
阳陵泉穴位置1、正坐在椅子上,屈膝,足掌放苹,自然苹铺地面,用本人之手虎口围住膝盖,食指放于膝下胫骨前缘,四指并拢,当中指尖着处是穴位。在外膝眼之下房三寸,胫骨外缘,胫骨前肌与伸趾长肌之间。2、伸足取之,在膝下胫骨粗隆最高点下一寸,外开一寸处。它合阳陵泉的关系是斜上下各差一寸。即足三里比阳陵泉低一寸,再外开一寸处。阳陵泉在胫骨粗隆与腓骨小头之间,向下呈三角形,下角即是穴位,此穴压之酸困,可用之证实足三里的位置。3、身体自然坐直,大腿合小腿成直角,在腿弯处小腿外侧上房有一突出的骨尖(术语叫腓骨),就在骨尖的前下房凹陷处。4、仰卧位,在小腿外侧,先摸到腓骨小头,过腓骨小头前缘作一条竖直切线,再过腓骨小头的下缘作一水苹切线,二条切线的交点处。腰椎夹脊穴:腰痛、下肢等(腰椎夹脊穴我们主要是用第二至第五节腰椎这里两侧的穴位,腰椎夹脊穴也叫华佗夹脊穴,因为从我们人体的后背,从大椎一直到腰椎的地方,两边都有两组穴位,这两组穴位是从后面的正中线,旁开0.5寸的位置,由于夹脊穴是由神医华佗所发现的,所以用他的名称来命名这个穴位,那么这个穴位对治疗脊椎方面的问题,还有我们脊椎附近的一些五脏六腹的问题都有很好的调节效果,因为我们主要针对的是腰腿痛的问题,与肾有关的问题,我们主要用腰椎两侧的华佗夹脊穴叫腰椎夹脊穴。对于这两种穴位我们的处理方法也很简单,可以先用两个大姆指对着两侧的穴位进行按揉,从第二至第五节进行一个一个的按揉,然后再用神炙进行施炙,如果在这个地方有痛点,施炙过后,在这个痛点上,贴上我们的痛贴灵,这样可以快速的止痛,可以快速的治标。
腰椎夹脊穴位置太溪穴:(太溪穴是阻少阴肾经的原穴,也叫舒穴,和肾也是相通的,并且能直接给肾经补充原气的重要穴位,我们在治疗各种肾虚症状的时候,都会用到这个穴位,针对肾阳虚为主的我们可以用艾灸的方法,针对肾阴虚为主的,还可以结合药物的贴fu,比如用人参,用人参贴太溪穴,可能起到快速补肾气的作用)
太溪穴位置太溪穴(KI3)准确的位置在脚后跟那。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房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穴主治咳嗽.痰多.心疼.尿黄.便密.疲劳.阳痿.月经不调.神经衰月.下肢瘫痪.肾炎.膀胱炎等.太白穴:(太白穴是阻太阴脾经的原穴,可以直接给脾经补充原气,所以对于脾虚的人,我们都可以能过太白穴来调理,脾虚的症状有饮食、消化吸收不良、肌肉酸痛、肌肉萎缩,慢性疲劳综合症、一些出血性的疾病,都是脾虚的症状)
太白穴位置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房凹陷处。仰卧或正坐苹放足底。太冲穴:(太冲穴是阻决阴肝经的原穴,可以补充肝气和舒肝理气,因为我们肝主筋,对于筋骨方法的问题,我们自然也少不了从肝经来调理,另外太冲穴,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更加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女性比较感性,更加容易出现肝气郁结,肝气郁结容易引起妇科病症,包括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等,这些疾病都跟肝经的不通,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要经常呵护太冲穴,可以为我们的健康加分。)
太冲穴位置太冲穴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太冲穴在大脚趾缝往脚背上4厘米处,堪称人体第一大要穴。太冲穴的位置在足背侧,第1趾骨间隙的后凹陷处,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有高血压的患者,每天可以按摩太冲2~3次,每次大概下左右,感觉微微的酸痛为度,对于调节血压很有好处。后溪穴:(后溪穴在我们手掌的侧面,靠近小指的这一侧,当我们握紧拳头的时候,手掌心有一条横纹,指向小指这一侧的末端,这个地方叫后溪穴,这个后溪穴是治疗颈、肩、腰、背酸痛的非常重要的穴位,我们常期坐办公室、开车的司机和缺乏运动的人,如果出现颈、肩、腰、背酸痛,可以能过这个后溪穴来进行治疗,而且这个穴位作用非常的快,可以说是立竿见影,那我们这里主要是要治疗腰腿痛,所以也要把这个穴位结合上来,处理方法是也很简单,可以按揉再配合我们的神炙来施炙即可。
后溪穴位置后溪穴位于手部,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又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小肠经。这么找后溪穴的位置:把手握成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这个穴是奇经八脉的交会穴,通督脉,能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后溪穴的位置在我们的手上,虽然它在我们手上,但是它最擅长解决的却是颈项、腰背的问题。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落枕、耳聋、精神分裂症、癔病、角膜炎等。北京白癜风医院那个好北京白癜风最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