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颈椎病快速解读:什么是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间盘或者颈椎间关节的退变,而导致邻近的脊髓、神经、血管受到刺激或压迫,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组疾病。
2,人为什么会得颈椎病?
1)衰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器官会逐渐退变老化,这是自然的生理性老化现象,就如同人老了脸上会逐渐长皱纹,头发也会慢慢变白一样,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颈椎的退变老化表现为颈椎椎间盘的逐渐脱水以及向各个方向突出,椎体间不稳定,颈椎骨刺形成,颈椎韧带肥厚以至骨化或者钙化等。
2)劳损因素:长期的伏案工作、玩手机的低头族、“窝”在床头或者沙发里看东西、长时间紧张的驾驶车辆、长时间使用高度不合适的枕头……这些不利因素都会导致脊柱退变加速:包括力线的变化、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增高、小关节及韧带的负荷增加并造成微损伤、脊柱失稳。此外,外伤可能导致这些微损伤加剧。人体为了修复这些损伤,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就会对应的出现韧带肥厚(甚至钙化)、骨质增生等改变,而椎间盘的退变和突出往往又是不可逆的。这些异常的结构常常会侵占椎管的容积。众所周知,椎管内的重要结构——脊髓和神经,就会受到上述异常结构的压迫,从而诱发脊髓、神经根症状,导致四肢麻木、无力,尿便控制障碍等症状,这就是脊髓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过程;此外,对食道、椎动脉等器官和组织造成的压迫,导致特殊类型的颈椎病。
每一位中老年人的颈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退变或者老化,但是仅有少数人会因此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调查表明,在人群中颈椎病的患病率约为3.8~17.6%,在各种疾病中,这已经是相当高的患病率了。
(上图:脊髓型颈椎病,突出的椎间盘和增生的骨赘压迫脊髓)
(图示:神经根型颈椎病,突出的椎间盘髓核挤压神经根)
3,什么人易患颈椎病?
由于颈椎病的发病基础是颈椎的退变,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逐渐增加,成为广大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此外,长期伏案工作的人员、头颈部活动频繁以及从事颈部易受伤职业的人员,其颈椎劳损增加,因此退变老化的速度会比一般人更快一些,因而也成为颈椎病的高发人群。
4,颈椎病,如何选择检查方法?
首先说说常用的几种检查方法的原理:
x线检查:相当于投影成像,原理一方面是基于X线的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之间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在颈椎,用来观察整体的曲度、骨骼增生退变的情况,可以发现较大的钙化灶,也用动力位片来评估脊柱的稳定性;但是这种检查精度有限,且影响受组织重叠的影响无法清晰观察椎管受累的情况,属于放射性检查。
(图示:颈椎退变,颈椎椎体前、后缘增生,C5,6椎间隙变窄、项韧带骨化,C6,7前纵韧带骨化)
CT:是“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机”或“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术”的英文简称。在颈椎的检查中,可以较为精细的观察骨质增生、韧带钙化的情况,尤其是CT重建可以在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全方位的观察。缺点是:不能够清晰的显示脊髓和神经等软组织的情况,用来评判脊髓受压程度不可靠。放射剂量高于x线检查。
(图示:CT矢状面重建显示严重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及骨化韧带突入椎管内)
MRI(核磁共振):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计算机处理转换后在屏幕上显示图像。属于非放射性检查,无辐射。MRI是目前显示脊髓、神经等软组织结构最清晰的检查方法。除了观察脊髓受压迫的情况,还可以看到脊髓是否存在损伤的迹象,也可以发现一些CT和x线平片发现不了的软组织肿瘤、感染性炎症、轻微骨折等病变。
(图示:MRI清晰显示颈段脊髓受压、变形。椎间盘变性、退化伴终板炎。)
所以说,对于已经出现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的病人,首选用MRI来进行检查,用来评判患者所需要的治疗最为重要。而进一步设计详细的手术方案时,上述三种检查就缺一不可了。还有一些复杂的病例,需要进行CTA(CT血管造影)检查。
5,得了颈椎病应如何选择治疗方法?
不同类型的颈椎病,其治疗原则是不一样的。在颈椎病病人中,神经根型约占60%,交感型约占10%左右,这两型颈椎病中,绝大多数采用非手术疗法可获满意效果并可望治愈,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少数长期接受严格的非手术疗法不能有效地缓解症状者,或症状反复发作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少数病情严重者也可考虑早期手术治疗。脊髓型在颈椎病中占10%左右,对人的运动功能危害最大,绝大多数非手术疗法无效,一经诊断应当尽早接受手术治疗。
由于颈椎的退变老化是正常的生理过程,因此颈椎病非手术治疗的目的并非是要消除所有增生的骨刺等退变老化表现,而只是针对其相应的临床症状,只是在非手术治疗不能有效缓解症状的情况下,才考虑通过手术的方法去除那些引起病人症状的颈椎的因素。
6,治疗颈椎病的非手术疗法有哪些?
目前临床上采用的各种非手术的治疗方法,通过颈部的休息或者卧床休息、颈部围领或支具制动、口服或外用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的中西药物,颈部肌肉练习,局部封闭治疗、局部热敷理疗等措施,可以减轻脊髓、神经、血管受到颈椎间盘突出、骨刺以及颈椎不稳定等因素刺激压迫后的炎症性反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这其中,颈部的休息是确保非手术疗法有效的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
非手术疗法简单方便,并发症少,费用低廉,病人易于接受,是治疗颈椎病的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方法,是除了脊髓型以外的各型颈椎病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正确地综合应用各种非手术疗法,大部分病人可望得到治愈。即使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在手术前后进行各种有效的非手术疗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7,治疗颈椎病的手术方法有那些?
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医生会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结合X线片、核磁共振以及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决定不同的手术方式,目前主要分为颈椎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两大类。
颈椎前路手术是从颈椎前方切除增生的骨刺和突出的椎间盘,直接解除对脊髓、神经及血管的压迫;同时在椎体间植入骨块,使椎体间融合,以达到颈椎的重新稳定。
(图示:2个节段的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固定术)
颈椎后路手术是扩大椎管、解除脊髓后方的压迫,同时椎管开大后,拓宽了脊髓所在的空间,使受到压迫的脊髓可以向后方退让,间接地解除了来自脊髓前方的骨刺、间盘突出或后纵韧带骨化等因素对脊髓的压迫。
个别病人单纯前路或者单纯后路手术可能效果不明显,需要二期再进行后路或者前路手术;只有极少数患者需要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
8,在什么手术中可以使用颈椎内固定?
不断进步的颈椎内固定和融合技术的应用有效的保障了术后脊柱的稳定性,提高了手术治疗颈椎病的效果。
在颈椎前路手术的时候,如果需要切除多处的骨刺或者颈椎间盘,切除的范围较广,则可能对颈椎的稳定性造成新的破坏;同时植入的骨块比较大,位置难以稳定。如不采用内固定,则病人手术后需要绝对卧床3周到6周,待植入的骨块与颈椎达到比较牢固的融合以后,才能开始逐渐缓慢坐起下地活动。如果手术时使用适当的内固定,术后颈椎能获得即刻稳定,术后次日病人就能下地活动,避免了长期卧床的各种并发症,避免了植骨块脱出以及不愈合情况的发生。
同样,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虽然能够有效的解除对脊髓的压迫,但对于颈椎不稳定的情况,并不能有效地重建颈椎的稳定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同时加用适当的颈椎后方内固定,再辅以颈椎后方植骨,则使病人手术后能获得即刻稳定,植骨融合后颈椎能够重新获得长期稳定。
(图示:1个节段的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隙的“0”切迹融合固定)
9,颈椎病应该什么时候做手术?
脊髓型颈椎病本身具有一定的自然病史,外科手术可能达到阻止临床症状恶化的目的,但如果脊髓的损害已达到不可逆阶段,即使解除压迫也不会使脊髓功能改善或恢复。因而,脊髓型颈椎病一旦诊断成立,应该采取积极对策。非手术治疗时间应密切观察症状和体征,若加重或影像学出现脊髓损伤的信号改变就应尽早行外科治疗,不必观望。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时机的选择取决于多种综合因素。重要原因在于,每位患者的自然病史不尽相同。多数患者持续存在运动功能障碍,而且每次发作时症状和体征均有加重;而部分患者病变进展缓慢,造成检查者及患者的忽视。多数学者主张早期手术减压,以使受压脊髓得以恢复。手术时机选择在可能发生严重不可逆转的神经功能丧失之前进行最为合适。
简而言之,一旦保守治疗无效或者效果有限,就应该积极的手术治疗;已经非常严重的病例,不应该再尝试保守治疗。
一味的拖延手术时机,不仅仅会增加医疗成本、增加康复难度和病程,会导致患者异常痛苦、行动能力丧失甚至瘫痪、失眠、内科疾病加重、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等问题,常常会有一部分病人错过最佳手术时机,甚至丧失手术机会。
10,颈椎病手术疗效如何,风险怎样?
相对于其它的骨科手术而言,颈椎的手术相对操作复杂、风险较高,应当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娴熟的手术技巧的专科医师来施行手术操作。只要术前诊断明确,选用正确的手术方式,多数病人疗效满意。在接受手术的颈椎病病人中,85%以上疗效满意;其它病人症状改善,较少出现各种并发症,死亡及不可逆性神经损害加重等严重并发症罕见。
(图示:显微镜下视野清晰明亮的精细手术,术中数字化x线透视保证的精准手术)
11,颈椎病的手术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绝大部分颈椎病病人手术效果良好,但手术后病人应当佩带颈围领或颈部支具4~6周,以维持颈椎的稳定性;去除颈围领以后,应加强颈项部肌肉的锻炼;术后应当避免颈部剧烈活动,防止颈部外伤,以防症状复发;术后应当定期复查,少数疗效不佳或者术后症状复发者,可能还需再次手术。再次手术的患者,常常与不能纠正错误的姿势和作息习惯相关。
医院脊柱外科,专业进行各种脊柱外科手术:颈椎病手术(包括前路、后路多种手术方式),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管狭窄,脊柱骨折、脱位及合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椎管内占位等脊柱肿瘤的手术治疗,术后恢复快,疗效好。年均手术量达例,为吉林地区之冠。为江城及周边百姓造福!
——审阅:于崇龙
医院脊柱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