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IF(oliquelateralinterbodyfusion,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从腹部大血管鞘和腰大肌之间进入。OLIF损伤小风险低,与ALIF相比,降低了腹部大血管的损伤风险;与XLIF/DLIF相比,减少了腰丛神经损伤的机率;与TLIF/PLIF相比,不会损伤后方韧带复合体。由于OLIF从腰椎前侧方松解,使用大尺寸椎间融合器,可适当纠正腰椎力线失平衡和恢复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实现间接减压。现认为OLIF融合率高,减压效果可靠!
众所周知,腰椎管狭窄症是常见的退行性腰椎疾患。造成腰椎管狭窄的原因可分为解剖因素(腰椎间盘突出、黄韧带增厚及关节突肥大)和动力因素(椎间隙高度丢失、过伸位黄韧带前凸、腰椎不稳及力线失平衡)。尽管传统直接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疗效确实,但医源性损伤大。最近研究表明,针对腰椎管狭窄动力因素,间接减压效果好,且损伤小。
下面是我科一例OLIF间接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实战病例。
病例资料
病史简述:
男,78岁,腰痛伴双下肢痛麻伴间歇性跛行7年,加重4月。
7年前出现双下肢疼痛、麻木;
4年前,间歇性跛行,-m出现双下肢酸胀麻木,右侧重于左侧;
4月前,间歇性跛行,每次行走10m左右,卧床休息可改善。
专科检查:
胸腰段由后凸畸形,双下肢屈髋肌力正常;双下肢肌张力正常;双下肢直腿
抬高试验(-),“4”字征(-),股神经牵拉试验(-);踝关节背屈肌力右侧4-,左侧5-,踇背伸右侧4-,踝关节跖屈双侧5-,双膝反射双侧跟腱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辅助检查:
腰椎正侧位片、腰椎CT、CTA、腰椎MRI
心电图、胸片、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
三大常规(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指标
主要检查结果:
1腰椎正侧位示:腰3/4腰4/5椎间隙高度降低,腰椎退变及生理弯曲改变。
2腰椎MRI(L3/4):椎间隙高度变窄,腰椎管狭窄。
3腰椎MRI(L4/5):椎间隙高度变窄,腰椎管狭窄。
4腰椎CT:腰椎间隙高度降低,腰椎退变,左侧肾脏位于腰3上缘,左侧腰大肌与腹主动脉之间间隙大于1cm。
5腰椎CTA:腹主动脉于腰4/5分叉,未见明显血管畸形及行走异常。
6双下肢血管彩超:未见动静脉血栓。
诊断:腰椎管狭窄症
治疗:stand-aloneOLIF
手术操作要点:
1麻醉与体位:全麻,右侧轻度屈髋屈膝卧位;
2切口设计:于两靶椎间隙之间、距离靶椎间隙中点连线约5cm处做一长度大约5cm斜行切口;
3入路:钝性分离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及腹横筋膜,进入腹膜后间隙,手指沿腰方肌、横突至腰大肌表面向腹侧推开腹膜后脂肪组织,于腹主动脉鞘与腰大肌之间显露靶椎间隙,注意分离腰大肌前缘时不要使用单极电凝;
4导针定位及放置工作通道:C臂机透视确认位于2-3区内;
5处理靶椎间隙:于2、3区垂直操作,钝性击穿对侧纤维环;
6试模及植入融合器:C臂机透视确认融合器位置良好、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改善明显;
7放置引流管及缝合切口:5cm左右切口即可完成两个间隙的减压。
术后处理:
术后监测生命体征24小时,持续低流量吸氧6小时,术后6小时后饮食水,常规应用抗生素48小时,术后鼓励患者活动,第三天患者佩戴胸腰支具下床活动并复查腰椎正侧位片。术后一周出院。
随访:
术后平片:椎间融合器位于2-3区内,位置良好,椎间隙高度及椎间孔高度改善。
手术前后腰椎前凸(LL)测量:LL术后明显改善。
术后矢状位MRI:腰3-5椎管前后径扩大。
术后腰3/4横断位MRI:术后腰3/4椎管明显扩大。
术后腰4/5横断位MRI:术后腰4/5椎管明显扩大
术后1个月复查平片:椎间融合器位置良好,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度未见丢失。
术后3个月复查平片:椎间融合器位置良好,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度未见丢失。
术后疗效评估
1VAS评分:术前5分术后3个月1分;
2ODI评分:术前13分术后3个月25分;
3改良MacNab评分:术后3个月优。
小结
1OLIF间接减压:
有症状的腰椎管狭窄临床一般采用后路直接减压。但其引起的根性及跛行症状也可以通过OLIF恢复椎间隙、椎间孔高度及纠正力线的间接减压缓解!有报道认为,通过OLIF可以使椎管面积增大30.2%。
2standalone:
一般认为OLIF不损伤后方韧带复合体,大尺寸椎间融合器前置撑开椎间隙,可以独立获得椎体稳定。研究发现,standalone与合并辅助内固定的效果一样。
3纠正脊柱力线失平衡
OLIF可以通过前侧方松解及大尺寸椎间融合器撑开椎间隙纠正脊柱力线失平衡。有报道,OLIF术后退行性腰椎疾患的前凸角可以增加2-9°。
思考
1对于腰椎狭窄症,OLIF的间接减压有无局限性?其适应症什么?
2standalone可靠吗?其最佳适应症是什么?有无禁忌症?
医院脊柱外科团队主要成员:
张文捷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目前担任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微创融合学组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脊柱微创专委会经皮脊柱内镜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3D数字医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医院学会骨科创新与转化专业委员会数字微创脊柱外科学组委员等多项学术任职,擅长上颈椎、枕颈部、颈椎病、胸、腰椎疾患的诊治,颈、胸、腰骶椎骨折脱位的前后路手术治疗及脊柱肿瘤的综合诊治,脊柱侧弯和畸形的矫正等技术,尤其突出的是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包括椎体成形术、椎间孔镜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手术治疗、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微创通道下OLIF、TLIF、ELIF术式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张勇博士副主任医师
史明硕士副主任医师
包一涵硕士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