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脊疗法需要掌握的技术和要领、口诀
脊椎病因学基本理论1三步定位诊断法(神经症状定位诊断、触诊定位诊断、X线片定位诊断)。2熟练掌握颈椎小关节错位类型。3颈椎病临床、病因分型及分期治法。4熟练掌握正骨推拿法。
颐和堂整脊疗法治疗方法包括三方面:
1主治法: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其目的去除骨性压迫对脊髓、神经、血管以及其他软组织的刺激和压迫。A、正骨推拿:主要针对椎关节错位。主要解决水平各方向刺激因素。
B、牵引疗法:主要针对椎间盘退变及骨质增生。主要解决纵向压迫因素。2辅治法:辅助主治法发挥治疗效果的方法。
A、理疗:主要是热疗。包括声、光、电、磁、热等各种物理治疗。
B、脱水疗法:运用药物消除神经根水肿,从而起到止痛目的,为手法治疗创造条件。
C、水针疗法:10%葡萄糖+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剂量根据部位不同而定,颈部一般10ml,腰部一般20ml)在椎周劳损点或肌肉起止点进行注射。对于失稳严重者,可采用半环形注射法,即棘突间、两侧后关节处各一个注射点。
D、针刺疗法:传统针灸、以及各种改良针刺法(小针刀、浮针等)
3预防复发措施:练保健功、太极拳、气功等,尤其推荐普拉提训练(这是一种适合所有年龄段甚至不能生活自理的人锻炼的方法,既不用担心会练出大块头,也不用担心会有训练伤)。使用保健枕、硬板床及纠正不良生活姿势,防止外伤、受凉、勿过疲劳等。
治脊疗法要领1要求做到稳、准、轻、巧,手法中须柔中带刚。稳:稳妥、沉稳。对病情要细心分析,排除治脊疗法禁忌症。触诊脊椎偏歪时,注意分析是生理性(畸形)还是病理性(符合三步定位诊断),避免误诊误治。对于颈椎错位须分清类型,尽可能以少而准的正骨手法纠正。防止急于求成,判错方向又粗暴复位,发生意外损伤而加重病情。对于病情复杂者,须分析清楚,先易后难,逐步复位。准:病因分型准确(主治法选准),临床分型准确(辅治法选准),三步定位诊断准确(治疗部位选准),错位类型准确(正骨手法选准)。轻:手法能轻勿重,先轻后重,老少弱者用缓慢复位法。巧:利用体位、杠杆力、对顶力、对拉力、牵引力复位。
2治脊疗法中须采取标本并治,预防复发等综合措施。
3鉴别传统诊断、治疗与脊椎病因学中诊断、治疗的异同点。治疗中须调动医生及患者两个积极性,其中医生占60%,而病者占40%,共同努力才能彻底治愈。
正骨推拿口诀
关节错位需正骨,动中求正是要诀。
肌肉放松勿对抗,切勿粗暴伤病人。
定点动点选得准,椎间狭窄加牵引。
关节开合要充分,轻巧闪动定成功。
辅治法选择1对于严重的灼性神经痛者,急性期先作椎旁封闭或脱水疗法。2有椎间盘病变或脊髓损害者,同时应用微波治疗。3椎间关节炎症水肿者,手法治后应用超声波治疗。4椎间盘失稳者,每次治疗后水针作半环形注射,椎旁分层注射法,连续3-5次,起内固定作用。
三步定位诊断法第一步:神经定位诊断(主诉、病史):询问病情时,根据其疼痛、麻木的部位(无麻痛症状者,根据主要症状的器官部位),按神经定位诊断分析脊神经根损害部位,初步定出发病的脊椎或关节。1有麻木、疼痛的肢体,按周围神经分布作出发病脊椎范围的初步诊断。2有内脏、器官病症的,按交感神经节段进行判断,例如室上性心动过速,检查颈上交感节段(颈上心支属加速神经)所在的颈椎1-3是否错位或压痛。3有脊柱局部症状的,除检查脊椎外,还应检查所关联的肌肉及韧带附着点是否劳损。
4无以上问题者,要根据脊髓节段或结合循环系统的血管或淋巴管循行规律考虑。第二步:触诊、检查诊断定位法:根据术者进行脊椎检诊结果,包括发现其横突、棘突及关节突偏歪,椎旁压痛,病理阳性反应物(硬结、摩擦音、弹响音、肌萎缩或代偿性肥大等)的部位,或各项试验、神经系统检查结果结合第一步定位诊断,进行第二次定位诊断,进一步确定发病的脊椎、关节及分型。1横突、关节突触诊法:术者双手拇指尖向上、指腹轻置于两侧乳突处,向下滑动到第一颈椎横侧方,拇指在第一颈椎侧方前后滑动对比;然后转动指尖向后、指腹向前,做上下滑动推摸对比,此时指尖对应的是关节突,指腹对应的是横突后结节,触清关节突有无隆起和横突左右是否对称。如有异常,应检查是否同时有压痛和病理阳性反应物——硬结,肌痉挛的索状物、摩擦音等,若有即为小关节错位体征,若无则为先天性畸形。(由于颈椎棘突多有分叉,且长短悬殊,触诊容易有误差,以检查横突关节突较好。)2棘突触诊法:用于颈胸交界以下及胸腰椎的检查。术者右手食、中二指并拢置于棘突两旁作上下滑动对比,遇棘突高低不平和偏歪者,亦按横突触诊法鉴别是否为病现性的还是先天性畸形。3阳性反应物触诊法:术者用拇指在患椎棘突旁、横突、关节突上下揉按触摩,并检查与患椎相连的肌肉远端附着点有无摩擦音、压痛和硬结。若有,即为劳损点或损伤的反应物(如无菌性炎症或肌痉挛)。
触诊要先观察触诊区域的皮肤颜色、毛孔大小、光泽度、肌肉膨隆和对称情况,然后再进行触诊。我们总结出四步触诊法:一看、二摸、三按、四叩。触诊过程中遵循:一片里面找一点,一点里面分深浅。第三步:X线定位诊断:观察颈椎X线片各椎间关系的变化,脊柱轴线变异情况,椎体后缘联线变异情况。环椎错位时会出现的仰位、倾位、仰旋、倾旋和侧旋等改变。各椎间关节形态或位移都属颈椎关节错位的表现。观察各椎间盘变性、椎间关节骨质增生,各韧带钙化的部位、程度等。并与第一、二步定位诊断结合分析,作出最后定位诊断结果。1排除脊柱肿瘤、结核、骨折、脱位及类风湿、痛风等病症。2分析椎间关节错位的部位,方向(类型)、有椎间盘突出者可行CT检查3分析椎间盘变性程度(早期及中期者可通过牵引下正骨法治疗),骨质增生部位与症状部位的关系。4观察椎间关节有无炎症,骨质松疏及钙化部位,为治疗提供参考。
正骨禁忌症:脊柱肿瘤、结核、骨折、脱位,局部有化脓病灶,有出血倾向及各种危重病人。
颈椎病分型1颈椎病临床分型目前临床上主要以临床症状为基础,将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颈交感型、颈型及混合型六型2颈椎病病因分型骨关节损变型、关节功能紊乱型,软组织型及混合型四种2.1骨关节损变型:病因为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变性及椎小关节炎(骨关节炎)。其X线片显骨质增生侵入椎管、椎间孔、横突孔。椎间隙变窄,椎小关节炎引起小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改变,骨质增生部位与临床症状的定位相一致,发病多缓慢。2.2关节功能紊乱型:病因为颈椎小关节错位、颈椎小关节滑膜嵌顿或椎间盘突出。其X线表现为颈轴变异:变直、中断、成角、反张,双边征、双突征,椎间孔变形狭窄,椎体轻度滑脱,韧带钙化,临床上增生部位与症状的定位多不一致。发病易突然。2.3软组织损变型:病因为颈部急性损伤后软组织痉挛,或颈肌慢性肌纤维织炎。X线多无变化,临床上增生部位与症状定位诊断多不一致。起病缓慢者多于突发者。2.4混合型:临床症状兼上二或三型。颈椎X线表现同样兼上二或三型。发病多突然。
颈椎关节错位型式 颈椎小关节错位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病因。颈椎椎间关节包括颈椎间盘、左、右钩突关节及左、右后关节五个,不同姿势引起的作用力可导致不同关节错位方向的不同。 1前后滑脱式错位:当椎间盘损伤、退变时易发生椎间盘关节滑移。触诊同一平面横突左、右两侧均隆起或凹陷。X线侧位片椎体后缘连线中断、,上成角或反张,一椎体向后或前滑移,同一节段椎间孔两侧同时变小。压痛点常会出现在棘突间或棘突两侧对称出现压痛,肢体症状多呈对称性发作。伸屈功能受限。用推正类手法纠正。 2左右旋转式错位:颈椎扭转时易发生。触诊同一颈椎的一侧横突隆起或凹陷,对侧正常。或者为上下相邻二椎各有一侧隆起或凹陷,方向相反。X线侧位片可见错位双边、双突征,斜位片见椎间孔内小关节移位而致椎间孔变形、变窄,其左右多不在同一椎间孔。症状往往单侧发作,转体功能受限。用摇正类手法纠正。 3侧弯侧摆式错位:分为水平侧摆和垂直侧摆,颈椎侧屈过度或颈椎侧位挫(撞)伤时易发生(习惯高枕或偏一侧睡者多见)。横突触诊颈椎向一侧偏歪或侧弯隆突,另侧凹陷。X线正位片可见颈轴侧弯,同一椎间隙左右不等宽或钩椎关节间隙不等宽,病程长者常见钩突变尖或唇样增生。侧屈功能受限。用搬正类手法纠正。 4倾位或仰位式错位:多见于急性外伤或有外伤史者(尤以挥鞭性损伤常见),有时合并有旋转错位。横突触诊兼有前后滑脱式和侧摆式的关节偏歪情况,颈椎除环椎外,其他节段不易触摸到倾仰位错位;胸腰椎可以通过棘突触诊间距不正常(一宽一窄)来判断。侧位X线片可见椎体后沿连线连续两节中断前移(为仰位错位),或连续两节中断后移(为倾位错位)。牵正类手法纠正。 5混合型错位:与上述各型兼有二型以上者(综合上述变化在同一椎体间);多关节错位(一种错位型式发生在多个关节处);多关节多型式错位(二种以上错位型式发生在多个关节处)。颈椎X线片兼有上述表现,治疗根据情况分别选取用搬正法、推正法及摇正法、牵正法等。
附
A钩椎关节错位:钩椎关节是颈椎独有的结构,临床常见错位,并且容易引发相关疾病,所谓胸廓出口综合征多由此引起。多由颈椎侧摆加旋转式错位引发,虽症状较明显,但不易触诊,尤其是不能从后面触诊。检查确诊时,注意下列三个特征:1.斜角肌紧张呈条索状硬结;2.术者从锁骨上窝第一肋骨处以手指沿此索状硬结向上触诊至横突处,可触及绿豆大的粒状硬结,为横突间肌及软组织痉挛形成;3.该处压痛明显,重按可诱发症状。当关节复位后,症状可即行缓解或消失。X线正位片可见椎体侧摆,病程长者,可见钩突关节骨质增生(变尖)。B后关节滑膜嵌顿:由于后关节囊松驰,当关节张开在某种姿势较久致关节内膜牵张松弛后,突然活动关节,囊中的内膜(又称滑膜,分泌滑液,内含丰富交感神经组织,由脊膜返回支神经支配,痛觉十分敏感)因松驰不能及时退出而被咬合于关节内,称为关节滑膜嵌顿。最常见于落枕患者,起病突然,颈部因剧痛引起保护性肌痉挛而致活动功能显著受限,出现斜颈。触诊于发病关节处有包块样隆起,(关节内膜受伤后,渗出水肿至关节肿胀),多呈半球形,按之剧痛,颈部肌肉保护性紧张。
颐和堂整脊疗法中的正骨推拿疗法是治疗颈椎病病因分型中颈椎关节功能紊乱型的主治法。它是以中国医学传统的伤科正骨、内功推拿法为基础,与现代脊柱生理解剖学、生物力学相结合,根据脊椎小关节错位的病理变化,研究出的治疗脊柱关节错位,椎间软组织劳损,关节滑膜嵌顿和椎间盘突出等病症的有效方法。这种手法既治骨关节又治软组织,具有准确、轻巧、无痛、安全及有效的特点。
正骨推拿法的手法操作分为四步,即放松手法;正骨手法;强壮手法及痛区手法。1放松手法:其目的使患者颈椎上下6个椎间以内的软组织充分放松,主要通过掌心和拇指揉法,也可应用擦法、按法和摩擦法,在棘突、横突附着的肌腱紧张压痛点处做震法。手法应柔和轻松,避开椎小关节肿痛处,或者使用轻手法。2正骨手法:分快速复位法和缓慢复位法两种。前者多适用于青壮年及健壮者。后者适用于儿童及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对体质弱和急性期疼痛剧烈不能接受快速复位手法者,也可应用缓慢复位法。快速复位法应先选好“定点”及“动点”,在操作中加一个有限制的“闪动力”,以使颈椎关节因受快速、短距、有力的“闪动力”而复位。缓慢复位法的动作要领与快速复位法基本相同,只是不用“闪动力”,重复3-5次的连续动作,让关节在运动中受“定点”的阻力和“动点”的动力而还纳复位,属于生理运动复位法。3强壮手法:a对于椎旁硬结粘连组织,可用弹拨、拿捏、推拿等理筋法,以散结调理软组织的平衡机能。b对于松弛、萎缩的软组织,可用指针点、捻、叩打、摩擦生热等法,以温热补气与强壮,并可选取一组穴位行调和阴阳,行气活血的补益法。强壮手法对病程长,体质虚弱和老年病人尤为必要,同时对颈椎关节失稳有康复作用。目的是调整椎周软组织力量平衡。常用分筋、理筋、拉伸法解决张力过大矛盾,用肌肉激活、强化去解决张力不足矛盾。
4痛区手法:脊柱病除椎旁疼痛外,由于神经、血管继发性损害,还可在四肢、头、胸、腹部出现症状和病症。传统推拿以病症局部治疗为主,治脊疗法的正骨推拿法则是以脊柱部位治疗为重点,只要祛除(改善)脊柱病的骨性压迫,临床症状常可立竽见影地减轻或消除,局部病症也可不治而愈。但对病程长,症状重的病人,在结束治疗之前,于脊柱复位后,应在痛区局部常规施行简易手法,起到促进局部组织康复的作用。根据局部症状可以选用补虚泻实的手法。常用手法有揉法、搓擦法、捻弹法、捏拿法、震颤法、叩打法,点穴法和运动法等,必要时随症选用。
颐和堂保健操 保健操的使用是颈椎病预防和康复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颐和堂整脊疗法的组成部分。 脊椎病治疗中,有关固定制动和积极锻炼在不同阶段应各有侧重。固定有利于创伤修复,在创伤急性期,短时间适量制动,能尽快减轻剧痛的表现。当颈椎关节复位,骨性压迫和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后,如果仍采用固定制动法,则不但不利于各肌群的锻炼,影响脊柱及其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长期固定还会使有关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给脊柱的稳定性带来危害。因此龙氏治脊疗法认为“动静结合,以动为主”的治则。在急性期,应劝告患者注意休息。有脊髓损害的重症患者,必要时可用颈托作短期制动。康复期(急性症状改善后)则应鼓励患者进行医疗体育,按患者的不同疾病、不同年龄和不同体质,作出适宜的锻炼方案。指导患者进行锻炼,注意防止锻炼不当而加重病情。康复后,要选择一些保健功作为强身健体,预防复发的措施。 脊柱保健功可加强脊柱的稳定性。其中包括三部分:1自我推拿:具有舒筋活血作用;2自我复位:对各段脊柱骨小关节不稳定及轻度错位,能在脊柱运动中得以纠正;3增强体质:包括脊肌练习,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作用,保健功最好在每晨醒后练习15-20分钟。颐和堂简易脊柱保健功操1侧卧转体法:侧卧位,下方腿伸直,上方腿屈曲,上方手叉腰,上身作前后转体活动,幅度越大越好,使腰部充分旋转,左右各3-6次。2仰卧推肩法:仰卧位,双臂平放床上,屈肘,双手放胸前,头转右时,右肩用力向前推动(右肘不离床),头转左侧,如法推动左肩,左右各3-6次,(双手有晨僵或全手麻木感者,可多做几遍,肩周炎患者加耸肩、摇肩动作,再配合锁骨上窝痛点按压法)。3拿捏后颈法:仰卧位,一手托头后,另手掌放在颈后部,用2、3、4指与掌部用力捏拿后颈,手指触及肿痛或隆突的椎关节时,可停在该处多拿捏几次,左右两侧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往复2-3遍,达到左右转颈均感舒适为佳。4仰头摇正法:仰卧位,以右侧为例,左手托头后部,右手掌托下颌部,头先后仰到尽头,然后向右转30度,右手各指指向右耳方向用短促的力向上推下颌部,使头作仰头向右上方复正,每次2-3下。双手换位,如法作左侧,如有头颈单侧麻痛的,应先做健侧,后做患侧。5引身舒脊法:仰卧位,双手重叠托住后颈枕部,双下肢屈曲,足跟尽可能向臀部靠近,臀部轻微抬起离床,双下肢同时用力将双膝向下按压,足部用力向上蹬,使身体受牵引力而下移,由于双手将头颈部稳住,达到颈、胸、腰椎椎间受牵引而使各椎间距增宽,对位良好,具抗衰老和治疗脊椎病的作用。如遇病痛较重时,可先作单腿牵引法,左右侧各牵拉2-3下后,再行双下肢牵引法2-3次结束。6仰卧挺胸法:此法能提高脊柱稳定性,减少发病。仰卧位,双手重叠托后颈部,双下肢伸直自然舒适,以头、臀部作支点将背部抬起离床,(同时吸气),用力将背放回床上,(同时呼气),动作自然、轻快为佳,10-下。初练者每10下停一次,呼吸顺畅后继续练至30下。 (以上六法,于每晨起床前操练一次。)熟练后只需8-10分钟完成。初期每天一次,三个月后有效时改为每周2-3次,持之以恒,保持健康。
哪家白癜风医院最权威石家庄最好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