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手法复位讲解
一.卧位成角定点复位法(一)人员:1人即可,不需助手(二)优点:1.患者平卧,心理平静,有安全感;.颈部伸肌及屈肌均完全放松。(坐位时总有部分肌肉不能完全放松)3.由于床面限制,旋转角度最大不会超过45’,不易失手,不易导致医源性损伤。(三)程序:手力牵引一成角调节--旋转复位1.手力牵引方法:双手颌一枕牵引,持续数分钟。(利用患者体重作反牵引力)目的:(1)颈肌属横纹肌(随意肌),特点是可随意支配而自由收缩,但易于疲劳。手力持续牵引之目的是使颈肌产生疲劳,以消除病理性痉挛,使其失去抵抗,以利颈椎复位。()持续牵引,使颈部两侧肌肉均保持在均衡的被动拉伸状态,整个颈椎各椎体犹如被“肌性小夹板”保护固定,小关节处于闭锁稳定状态,不致因复位手法而任意移位。.成角调节:成角:上段(C1-):略低头(0-15度)中段(C3-5):轻度屈颈(15-35度)下段(C6-7):中度屈颈(35-50度)3.复位手法:令患者轻轻自动侧向转头至最大限度。术者一手手掌托住枕部,拇指轻轻定位于患椎横突部(勿须用力按压或推顶!)另一手扶持下颌,双手协调调整屈颈度数,使成角落于患椎(指下会感到受力支点),再将下颌继续向一侧轻巧用力,顿挫旋转,并向后上方轻轻提拉-下,即可闻及“咔嚓”声响(拇指下可同时有关节滑动到位之感觉),复位即告成功。其余患椎可按同法逐--复位矫正。(四)机理:1.由于低头或屈颈,使相应颈椎节段曲折成角,该部颈肌松驰,失去拉伸力,相应椎体暂时失去保护而处于失稳状态,给该部手法复位创造了条件。(而其他不需复位之椎体仍在牵引保护之下,仍处于稳定状态)。.根据患椎所处位置高低,由低头及屈颈之度数来决定成角落点部位,(椎体高位一低位,屈颈度数小一大),医者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选择。(五)体会:1.患者仰卧,平静放松,有安全感,能较好配合。.颈肌放松,术者不需用过大暴力去克服因某些部位肌肉紧张而产生的抵抗,因而患者无痛苦。3.屈颈成角于患椎,目的是使该椎体各关节处于失稳状态,因而只需轻轻旋转/提拉,即可复位,符合生物力学要求且能事半而功倍。4.其他体位下(如坐位),某些节段(如中段)复位较易成功,而某些节段(如枕一C1-,C6-7—T1)则复位往往较难。若欲达完全复位,则常常需用较大力量,并需辅以拇指/食指等用力顶推患椎,患者既感疼痛不适,术者也易因用力过猛而失手,若旋转过度,则可造成损伤,安全系数相对较小。5.某些坐位复位手法,有时需使头颈部处于后仰状态,但若遇有颈椎间盘突出尤其是有脊髓一硬膜囊受压的患者,此种体位下再旋转颈椎,因椎体后缘剪力过大,常可造成重大意外,危险性较大。故应视为禁忌体位、禁忌手法。6.本法自始至终均使颈椎处于牵引状态下,有利于减轻神经根之压迫,操作中不会加重症状,比较安全。7.卧位成角定点复位法可根据需要自上而下,对任何--个(或--组)患椎进行准确定位,复位成功率高,患者-般无痛苦,也不易造成意外伤害。8.一般情况下,患侧在下,先行复位,然后健侧同法调整,以求两侧平衡。9.在进行手法复位时,应把颈椎当作一个整体来调整,而不应仅局限于某一两个椎体单纯进行复位。另外,整个脊柱也应该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不应把眼光仅仅局限于颈椎、胸椎或腰椎某一局部节段来看待。(附:顺便介绍几种比较流行的手法供参考)
二.拇指推压旋转复位法:(以棘突左偏为例)(一)体位:患者坐位,医者站立于患者身后,胸部抵住并固定患者背部,勿使其倾斜移动。(二)手法:医者左手拇指抵住左偏之棘突部位。其余四指向上扶住患者枕后头部,右手掌托住患者下颌部,令患者低头45‘,再将头向左侧倾斜45‘,此时右手顺势将患者下颌部转向右侧,待头部转动至最大限度时,医者两手协调用力,右手向右上方以轻巧之力顿挫旋转提拉,左手拇指同时稍用力将左偏之棘突向对侧推压,此时即可闻及复位声响,术毕。
三.肘抱下颌旋转复位法:(以棘突左偏为例)(一)体位:患者坐位,医者站立于患者身后,胸部抵住患者背部,勿使倾斜。(二)手法:医者拇指抵住左偏之患椎棘突,然后令患者低头30’,医者右手肘部自患者前方托住其下颌,手掌伸向左耳后部抱住患者枕后部,并徐徐将患者下颌转向右侧,当达到最大限度时,再以一轻巧之力继续向右上方顿挫提旋,左手拇指同时将左偏之棘突向对侧推压,此时即可闻复位声响,术毕。
四.推头拉颈侧扳法体位: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一侧。手法:医者一手掌抱扶于患者对侧颈椎,另一手掌压住患者近侧耳颞部,两手协调用力,反向顿挫推-拉(提),闻及响声,复位成功。注意:此法对老幼体弱及骨质疏松者不宜采用。
五.卧位摇正法:(一)体位:分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三种,根据患椎偏移方向,决定取何种卧姿。
(二)手法:医者坐于床头,两手协调进行侧方或前、后方向摆动头颈部,完成复位
腰椎复位手法一.侧卧斜扳法:(最常用)(一)体位:患侧在上,上半身侧卧,双下肢伸直,臀部以下前倾呈俯卧状,腹部贴于床面,医者立于床边。面向患者。(二)手法:医者左手从患者腋下穿过,前臂抵于胸大肌肌腱部,手掌抵于背部作为支点以固定上身。(为防止患者肩关节疼痛,还可令患者双手抱住医者上臂)。医者右手前臂平放置于患者臀部,上身前倾,将体重通过上肢压于其上;左手引患者上半身略后仰,右手将臀部向下按压,使患者整个身体呈“麻花状”纵向旋拧,当达到最大限度时,医者双臂借助于杠杆作用同时反向用力,顿挫按压,此时即可闻腰椎复位响声,手法成功。(三)说明:1、此法可借助腰部屈曲程度来决定需要复位腰推节段之高低,高位者腰部基本仰直,向下逐步加大屈曲弧度,即可定位。、有明显隐性脊柱裂及严重腰椎滑脱者,禁用扭腰斜扳手法。3、手法熟练后则不必拘泥于节段定位,无论上下段均可一次成功。4、健侧需同法调整,以达到双侧力学平衡。5、针刀松解后再手法复位,效果会更好。二.抱腋转腰法(一)体位:患者坐位,助手在前扶住患者两侧髂前上棘或大腿外侧根部以固定骨盆。(二)手法:医者从后方穿过腋下抱住·双肩,令患者上身后仰,医者在拉伸牵引状态下,以腰椎为枢钮,将患者上半身向患侧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再用力顿挫旋扭一下,可闻及复拉声响;同法再向对侧旋扭一下,术毕。(三)说明:以上两法适用于急性腰扭伤,小关节交锁,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等所致之疼痛及腰椎偏歪错位,腰椎侧弯等症。前一种方法更常用,也更方便。三.仰卧屈膝压腹法(一)体位:患者仰卧,臀部(骶部)垫枕,枕头上缘与病变腰椎之下一椎体上缘平齐,患者屈髋屈膝,两踝关节交叉,双手重叠,置于腹部。(二)手法:医者站立床旁,一手扶住患者双膝,一手扶住踝部,令患者深吸气后憋住,医者用力将患者双膝向腹部弹压3次,术毕。四.俯卧压骶法(一)体位:患者俯卧,双臂置于体侧,腹部垫枕,使枕头下缘与病椎下缘平齐。(二)手法:患者深吸气后憋住,医者双前臂置于骶骨部,先震动颤压数次,然后借助上身体重,向下用力弹压3次,术毕。(三)说明:1、以上四、五两法,适用于I°一Ⅱ°腰椎向前滑脱(滑移)而无椎弓根崩裂者(X线斜位片,“狗颈”无断裂)。、患者深吸气后屏气,腹压增大(犹如“皮球”充足气,可以耐受高压),当医者瞬间用力下压时,此压力可通过患者双手传导至肤壁,再通过腹腔内高压而传递至所需复位之患椎,但不会伤及腹腔及盆腔脏器,原理同前述胸椎复位手法。3、无论仰卧位或俯卧位,手法复位后应即予以腰围固定周以上。4、腰椎I°一Ⅱ°滑脱者,椎体一般多无骨折,只是前后纵韧带、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损伤、松驰,致使椎体由于前凸剪力而向前滑移(如肥胖者重心前移,腰凸加大,剪力随之增大),因此手法复位之后,应绝对卧床休息3—4周(后期可在床上功能锻炼),使损伤的韧带及软组织得以修复,以巩固腰骶椎的复位状态。5、若腰椎滑脱超过Ⅲ°以上,则多有椎弓根崩裂,宜行手术矫正,复位往往是徒劳的,且易造成骨折部位新的损伤,当属禁忌。6、复位后的卧姿:①如患者习惯仰卧位,则应取双下肢屈曲位,双足可平放于床面。臀骶部垫一薄枕或棉垫。切忌下肢伸直仰卧,以防加大腰部前凸的剪力。②如患者喜欢侧卧,则应屈髋屈膝,避免伸腿挺腹。7、复位后之床上功能锻炼法:“不倒翁”翻滚操手法复位后卧床体息周后,可在床上进行滚动式功能锻炼,具体方法是:仰卧低头,下肢屈曲,双手抱于月国窝上方之大腿下端,使整个身体呈蜷曲状或半球状,并以臀部为支点,当屈膝一仰头时,身体向头端滚动;反之,当低头收腹起坐时,利用双足跟下蹬之力带动整个身体向足端滚动。如此,每天锻炼次,每次翻滚0—30次。切记:①无论向上或向下滚动时,双手均应始终抱住膝关节后方,只是抱膝之力度、松紧应随身躯滚动而有所变化。②若双手抱住膝盖前下方之胫骨上端,则患者无法实现“自我滚动”,达不到锻炼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