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侧弯矫形手术因风险系数高、难度系数大被誉为“脊柱外科皇冠上的明珠”,是“力与美的结合”。
10月28日,医院脊柱二科团队在学科带头人卢俊范主任的带领下,在麻醉科全力支持下,成功为一位高龄患者实施完成脊柱侧后凸畸形脊柱截骨矫形手术。该例手术的成功完成,不仅帮助患者重新迈出健康脚步,而且标志着在该医学领域内,技术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成功摘取脊柱外科“皇冠上的明珠”。
脊柱畸形造成严重行走障碍
家住昌邑市的患者徐老太,67岁,7年前发现脊柱侧后凸畸形,并出现间断性腰背痛,休息时减轻,劳累后加重,随着时间的发展,疼痛频次越来越多、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少量活动即感觉到疼痛剧烈,休息也不能缓解,并且脊柱畸形越来越重。近1年来出现持续性腰背部疼痛,不能平卧,睡觉时只能侧卧,并且出现双下肢疼痛麻木,下地负重及行走需借助拐杖,行走10余米即疼痛难忍,连日常生活都很难自理。徐老太为此四处求医,吃过药、打过针、贴过膏药、推拿按摩等,尝试各种办法,用过各种土方,症状均无减轻,徐老太愁眉苦脸,担心瘫痪在床。
妙手矫形助力患者挺起脊梁
10月22日,徐老太在家人陪同下来到医院脊柱二科卢俊范主任医师的门诊寻求诊治。卢俊范主任对其进行脊柱全长X光片检查后诊断为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并将其收住入院。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充分评估,反复论证,最终制定出“脊柱后路胸腰椎截骨、椎管减压、脊柱侧后凸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的手术方案。10月28日,卢俊范主任带领脊柱二科团队如期进行手术,术中应用“Pont截骨”、“转棒技术”、“去旋转技术”、“平移技术”、“撑开-加压”等脊柱截骨矫形技术,总耗时分钟,最终完美收官。手术后患者无任何感觉减退及肌力下降,术后3天佩戴支具下地行走,目前患者恢复良好,“腰不酸了、腿不疼了、能平躺了”,可以不借助任何器械站立及行走,顺利出院。
摘取“明珠”永攀医学高峰
脊柱侧弯矫形手术因风险系数高、难度系数大被誉为“脊柱外科皇冠上的明珠”,是“力与美的结合”,而该例患者系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因涉及截骨技术、矫形技术、神经减压,更是侧弯手术中的难中之难,该项手术的成功完成,标志着医院院脊柱外科水平进入更高层次、全新领域。
脊柱二科卢俊范主任还表示,手术的成功完成得益于团队的合作,感谢麻醉科刘亨田主任、李伟大夫、器械护士朱振华、巡回护士孙小淋为本次手术保驾护航,感谢保健科张学正主任为本次手术做出准确的术前评估,感谢M12病区护士们的辛勤付出,感谢放射科同仁开展脊柱全长相的新业务。
(术前正位片,侧凸角度达50°侧位片,腰椎曲度仅21°,后凸畸形)
(术后侧凸仅剩余10°,矫正80%腰椎曲度恢复至50°,后凸消失)
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通常伴有椎间盘、小关节的进行性退变,引起相应椎体节段在冠状面和矢状面失去稳定性,最终导致脊柱整体冠状面、矢状面失平衡、水平面滑移和旋转半脱位。
主要的临床表现有:
腰背痛:初期会出现非特异性腰背部疼痛,休息时较轻,劳累后加重,症状反复发作,后期疼痛持续时间变长且少量活动即感觉到疼痛明显,休息不能缓解,常会有腰部难以支撑的感觉,需要借助外物才能活动。
神经根性症状:腰背痛后数月或数年,出现下肢疼痛、麻木、酸胀感及乏重,且逐渐加重。
神经源性跛行: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隙高度下降、侧凸角增大、椎体移位和旋转造成肥厚的黄韧带皱缩、椎间孔的缩小形成椎管狭窄,出现行走后下肢疼痛麻木、休息后缓解的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
脊柱侧凸的畸形程度进展较快,以每年3~5°的速度进展。除冠状位侧凸畸形外,还会出现平背畸形及矢状位失平衡,患者需屈髋屈膝代偿,而且这种躯干畸形和失平衡进展速度快。治疗上,保守治疗通常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目前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
卢俊范,脊柱二科主任,主任医师
率先在我院及潍坊地区开展如下高难度脊柱外科手术:
1、齿状突骨折前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术
2、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
3、短节段枢椎椎弓根螺钉枕颈固定融合术治疗寰枢椎脱位
4、颈后路侧块钢板内固定术
5、枢椎椎弓骨折前路复位固定术
6、哈罗氏架治疗颈椎骨折脱位
7、经胸入路高位胸椎爆裂骨折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8、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
9、胸椎间盘突出前路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10、胸椎结核并截瘫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
11、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12、高位硬膜外封闭治疗颈椎病、复杂颈胸椎管狭窄症的鉴别
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潍坊市科技进步奖、山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6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专著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