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椎管狭窄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椎管各径线缩短,压迫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从而导致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它是导致腰痛及腰腿痛等常见腰椎病的病因之一,又称腰椎椎管狭窄综合征,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静或休息时常无症状,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需蹲下或坐下休息一段时间后缓解,方能继续行走。随病情加重,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需休息的时间越来越长。
病因
腰椎椎管狭窄症是骨科的常见病,病因主要包括:先天性的腰椎管狭窄、脊柱发生退变性疾病、脊柱骨折或脱位或腰手术后引起椎管狭窄。其中最为多见的是退变性腰椎管管狭窄症。
Figure1椎管狭窄示意图
Figure2左侧正常椎管,右侧椎管狭窄,神经受压
发病机理
Figure3椎管狭窄的发病机理
临床表现
1.大多数患者有腰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在休息或弯腰后缓解或消失。站立或腰部后伸或步行时加重。
腰部后伸受限及疼痛:当腰椎由中立位到后伸位时,椎管后方的小关节囊及黄韧带挤向椎管,椎管长度亦缩短2.2mm,椎间孔变窄,以致管腔内压力急剧增高,并由此出现各种症状。
Figure4行走时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
2.典型症状为间隙性跛行。
当患者步行一定距离(数米-数百米)后,出现一侧和双侧腰酸、腿疼、下肢麻木、无力以致跛行,当蹲下或坐下休息数分钟后有可继续步行,但距离较正常人为短。因有间歇期,故名间歇性跛行。严重者不能下地行走。
Figure5间隙性跛行,行走一段需要蹲坐休息,然后继续行走
3.主述与客观检查的不符合:病程早期,由于椎管狭窄使椎管及神经根管容积降至正常低限,当患者处于各种增加椎管内压的被迫体位时,主诉多。而就诊时因经短暂休息,故客观检查常为阴性。
检查
1.腰部正侧位X线片;
Figure6X片提示脊柱退变侧弯,椎间隙变窄,脊柱不稳
2.腰穿及椎管造影;
Figure7狭窄部位造影中断
3.CT及CTM检查;
Figure8CT提示腰椎管狭窄,神经受压
4.MRI检查;
Figure9MRI矢状位提示腰3-5椎管狭窄,硬膜囊受压明显
5.其他,如肌电图检查等(可帮助判断受压神经部位及鉴别诊断)。
诊断
1.腰腿痛
长期多次反复的腰痛,有时可放射到下肢。
2.间歇性跛行
当患者站立或行走时,出现腰酸痛、腿痛或麻木、无力、抽筋,并逐渐加重以至不能继续行走。坐下或蹲下几分钟后上述症状消失并可继续步行,因有间歇期,故名间歇性跛行。
3.部分患者
可有下肢麻木、冷感、乏力、某些肌肉萎缩以及鞍区麻木、大小便失禁或尿急或排尿困难等症状。
4.做腰部过伸动作
可引起下肢麻痛加重,此为过伸试验阳性,是诊断椎管狭窄症的重要体征。
5.一般需要拍摄腰椎正侧位、斜位X线片
有时需加摄过伸过屈侧位片。可见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改变等,多见于腰4-5与腰5骶1之间。
6.CT、MRI检查
可见矢状径小于12mm,有向后延伸的骨刺等,一般取腰4-5,腰5-骶1的小关节水平摄CT片。
治疗
腰椎管狭窄症轻型及早期病例以非手术疗法为主,无效者则需行手术椎管减压/+固定融合术。
1.非手术疗法
(1)传统的非手术疗法主要包括①腹肌锻炼;②腰部保护;③对症处理:理疗推拿按摩、药物外敷等。
(2)药物治疗主要应用中医药进行治疗。
(3)硬膜外封闭术对一部分患者效果明显,可明显减轻间歇性跛行症状。
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出现明显的神经根症状;对于继发性腰椎椎管狭窄,进行性加重的腰椎滑脱及伴有腰椎侧凸或后凸者,已伴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1)减压的病例可以采用传统常规治疗方式包括椎板开窗、半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等,也可以采用微创技术治疗。
(2)对于需要“减压+固定”病例可以采用传统常规治疗方式,也可以采用微创技术治疗。而融合技术可以选用横突间后外侧融合技术、椎板间后侧融合技术、椎间融合技术等。
科室联系方式
科室地点:重庆市大足区棠乡街道二环南路医院
骨2科(脊柱外科、创伤骨科)
联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