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病原因
常见症状
治疗方法
治疗医院
预防知识
护理方法
饮食健康

你的脊椎还好吗脊椎里的健康秘密部分转

内容简介

如果把人体比作房子,脊椎就是那给力的顶梁柱,只有顶梁柱屹立不倒,房子才能基业永固!但生理规律告诉我们,人体脊椎犯病率为%,每个人都存在脊椎问题,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脊椎病变,小则引起常见的颈椎病、腰椎病,大则引发诸如头晕、高血压、糖尿病、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其他病变,甚至很多人由于找不到病因致使疾病久治不愈。经统计,80%以上的疾病与脊椎有关!如何科学养护脊椎,让脊椎不生病、少生病对每个人的健康尤为重要;如何树立一个防病治病的新视角更是当务之急!《你的脊椎还好吗》可谓是全家人脊椎健康的必备工具书。该书用饶有趣味的语言带领我们从上到下逐节认识脊椎,告诉我们每节脊椎容易出现何种病变,该脊椎病变会引起哪些常见疾病,以及如何有针对性地保养它。所有方法均源自生活,细节丰富,方法简单,读了它之后,每个人都能找到养护脊椎的“高招”,都能发现一种原理疾病的新视角。

  进入21世纪的人们在享受着无比舒适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惑。远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却经常感觉腰酸背痛,方便的电子文档取代了图书卡片却更加使人头昏脑涨。

  现代文明带给人们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新的健康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最常见、最突出、最让人烦恼的莫过于脊椎及其相关疾病。

  对脊椎相关疾病,中医历代文献有很多论述,年前《黄帝内经》对脊椎、脊髓形态已有认识,书中“经脉”这个名词论述的内容与现代脊神经及走行于脊椎旁的交感神经极其相似,而督脉则与脊髓和脊神经更加接近。《素问?气府论》在论述“脊椎法”时,明确指出脊椎旁开的十五穴是“督脉气所发”,因此,《黄帝内经》以后,历代文献论述督脉穴位及足太阳膀胱经在脊椎旁的穴位主病,为督脉所发的疾病。同时,《黄帝内经》还指出督脉与脑、头面、五官、咽喉、胸、肺、心、肝、脾、肾、胃、肠及生殖器官的联系,这些部位病变都与督脉、脊椎有关。

  对于脊椎相关疾病的治疗近年仍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进展和成果,但总的来说,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经常被误诊。临床上大量患者平常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胸闷、心慌、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恶心、呕吐等脊椎相关疾病的表现,但忽视了与脊椎的关系。每当某一症状表现突出时,就经常到神经科、心血管科、五官科、消化科等求治,经长期使用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仍然存在。现有的脊椎相关疾病的治疗和研究,多注重于症状的缓解和损伤部位的修复,由于没有针对人体脊椎状态的全面调整,疗效难尽人意。临床上经常会遇到经过手法或牵引治疗的患者的症状立刻减轻,但是经过几天后症状又会出现的现象。因此加大脊椎相关疾病知识的普及,加强脊椎相关疾病的研究,实属当务之急。

  刁文鲳先生的著作《你的脊椎还好吗》针对目前临床提出的上述问题,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进行解析,用深入浅出的科学普及语言阐述了非常专业的中医道理,为我们在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园地。我有幸提前看到了他的书稿,立即被他精辟的见解、渊博的知识和风趣的语言所吸引,自然而然地联想起他几十年来在这一领域不断进取的足迹。从崂山道观走出的少年到为人解除病痛的正脊大师,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中扎根,又不断利用现代科技耕耘,要求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他给我们的不但是维护脊椎的知识和方法,更加有意义的是倡导我们在脊椎医学领域要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第1章:扶正祛邪,脊椎先行(1图)

第1章:扶正祛邪,脊椎先行

  脊椎好比是支撑我们身体的顶梁柱,一旦顶梁柱变得脆弱不堪,房屋也就很容易坍塌了。同样,如果我们的脊椎不够结实,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也容易失衡,各种疾病会随之找上门来。因此,想要拥有一个强壮的身体,先要养好我们的脊椎。

身体若是房,脊椎就是给力的顶梁柱

  脊椎位于背部的中央,也叫脊柱,就是我们老百姓常说的脊梁骨。很多人可能认为,脊椎不就是后背的那根骨头吗?这只是表象。

  脊椎不仅仅是根骨头,它还包括周围的肌肉、韧带、椎间盘以及椎管内的脊髓等。打个比方:我们的脊椎骨好比是钢筋,脊椎骨周围的肌肉、韧带、神经、筋膜等就是混凝土,它们共同浇筑成了我们身体这座大厦的顶梁柱。

有人把脊椎称作是“脊梁”,我认为这个称呼不是很准确。大家想一想,房梁是不是横着的?应该说爬行动物的脊椎叫脊梁更为合适,而我们人类是直立行走的,更应该称为“柱”,所以叫脊柱更为贴切一些。不管是“梁”也好,“柱”也罢,总之它是支撑我们身体、缓冲身体压力和震荡的,而且还保护我们的脊髓、神经以及内脏器官。

  我们人类是直立行走的,我们的脊椎跟爬行动物的脊椎是不一样的,是有个性特征的。可以说,人类没有脊椎的支撑,根本无法直立行走。

  然而,我们身体这座大厦的“梁柱”,并不是永远坚硬无比、屹立不倒的,它有时也是脆弱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的直立行走让脊椎负重很大,它承受着来自身体的多种“压迫”。此外,疲劳工作、歪扭坐姿、营养不均衡等,都在缩短脊椎的寿命。这些破坏甚至是不可逆的。

  因此,要使身体这座大厦变得结实,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好脊椎这个顶梁柱。

 从上到下看看脊椎的“家底”

  很多人问我:“刁老师,您老说脊椎、脊椎的,日常生活中除了大家都熟知的颈椎病、腰椎病外,其他好像没什么联系吧?也没有您说的那么重要吧?”显然这是一些外行的提问。我的回答就是:“脊椎就像你家房子的顶梁柱,你说它重不重要?”

  这些人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这些人平时很少   脊椎位于人体正中,它是由若干个脊椎骨构成的。青少年有33块脊椎骨,成年人有26块,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并借助椎间盘、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等连结而成。

这些脊椎骨具有类似的形态和功能,但又有各自的特殊之处。同时,每一个脊椎骨都有一个椎体和一个椎弓,椎体内部是骨松质,外面的薄层是骨密质。上、下椎体靠软骨连成柱状,支持身体体重。椎弓在椎体后方,与椎体共同围成椎孔,椎骨的椎孔连成贯穿脊椎的椎管,有容纳、保护脊髓的作用。

  此外,椎弓上有7个特殊的“突”。向后方伸出的叫棘突,在背部正中线可以摸到,推拿时常会碰到;向左右伸出的叫横突,横突与棘突上都有韧带和肌肉附着;上下伸出的一对叫上、下关节突。

  脊椎上端承托着颅骨,下面连着髋骨,中间附有肋骨,并作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后壁。脊椎的里面还有纵行的椎管,容纳着非常重要的脊髓。

  椎间盘是连接脊椎骨的减震器

  人类的脊椎骨是靠什么连接起来的呢?是椎间盘。椎间盘是位于两个脊椎骨之间,像弹性软垫儿一样的组织。它主要是由外面坚韧的纤维环和里面像果冻一样的髓核组成的。因为寰枢椎之间、骶尾椎之间不存在椎间盘,所以全身的椎间盘共有23个。它的厚度是椎体的1/4~1/3。

  纤维环非常坚韧,它是一个密封的圈环,就像是汽车的轮胎紧紧地包裹住里面的高压空气一样,可以防止气体跑出来。而髓核就相当于里面的“高压空气”,它是由软骨细胞和蛋白多糖黏液样基质构成的弹性胶冻物质,含水量高达80%,可以借由流体力学原理,将我们身体活动时通过脊椎传递来的压力、扭力、剪力分散开来。

  大家常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椎间盘退化变质的范畴)的主要原因就是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纤维环中跑了出来,流入椎管或椎间孔,压迫脊髓或脊神经,出现相应的症状。但椎间盘突出不一定会刺激到脊神经,不一定会有症状。

  椎间盘的这种结构就像是我们平时坐的摇椅一样,可前后左右摇摆,使脊椎能够灵活地转动。由于像软垫儿一样柔软有弹性的椎间盘可吸收身体的重量和冲击力,所以我们行走或跑跳时感觉不到椎体之间骨与骨相碰撞与摩擦的疼痛。如果没有椎间盘,再强壮的脊椎也支撑不住身体的重量,很快就会垮掉,而像弯腰捡物品或扭腰旋转等动作想都不要想。

  

脊髓是为身体各部传递信息的通讯员

  大家都吃过猪的腔骨,整个腔骨里有一个长管道,它是由椎体和椎弓围成的椎孔。由多个椎孔上下排列起来,就形成了椎管,直径大概有1.5厘米,里边藏有脊髓。脊髓直径有1厘米,它与脑相连,和脑同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有什么作用呢?它的作用可大了,要说起它我们先得从神经系统说起。大家都知道,我们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都是直接或间接处于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之下的,神经系统就像一个总指挥一样,调节着人体各方面。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大脑和脊髓同属中枢神经系统,而脑神经、脊神经则属于周围神经系统。

  由脊髓分出的脊神经从椎间孔中爬出,分为前支和后支,左边一个,右边一个。脊神经通往胸腔、腹腔内的所有脏器及血管、腺体并支配着其功能。

  

  脊神经有不受意志支配的自律性功能,又是向大脑传送信息的枢纽。脊神经共有31对,其中,颈神经有8对,它们联系着我们的五官、心、肺、血管、颈、肩、肘、手及脑神经;胸神经有12对,它们联系着我们的心、肺、脾、肾和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腰神经有5对,它们联系着我们的膀胱、大肠、小肠和生殖系统;骶神经有5对,尾神经有1对,它们联系着我们的排泄系统。

  可以说,脊髓是传递信号的神经联络通路,外来的信号通过这条联络线传达到脑部,然后再将脑部所下达的指令传达到四肢等身体的末梢,这样人体就能够配合外界采取适当的行动反应了。此外,脊髓也是内脏传达信号的自主反射中枢,具有控制内脏与血管正常运作的功能。

  在脊椎这个大家庭里,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的分工,每个成员都不能出问题,出问题了就会影响人体的正常功能。因此,保养好脊椎是每个人的大事,势在必行。

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根“弹簧”

  在生物界,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典型特征,而在这一点上,脊椎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脊椎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有4个生理曲度,这4个生理曲度决定了人能直立行走。

  大家可以看一下脊椎的模型,从正面看,脊椎呈“I”形,但我们从侧面看脊椎是呈“S”形的,自上而下形成了4个生理曲度——颈曲、胸曲、腰曲、骶曲。其中,颈曲是前凸的,胸曲后凸,腰曲又前凸,骶曲再后凸。如果没有这4个弯曲,人是无法直立行走的。

  胎儿在母亲子宫中的时候,与许多爬行脊椎动物一样,整个脊椎呈一个大大的“C”形。只有凸向后方的一个生理弯曲。婴儿出生后,脊椎是由胸椎后凸和骶骨后凸形成的向前弯曲,有了这两个弯曲,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胸腔、盆腔对脏器的容量。当婴儿出生后3个月能抬头向前看和爬行的时候,脊椎便出现了凸向前方的颈曲,这样可使头部稳定和运动自如。永久性向前凸的颈曲的形成,可以保持头在躯干上的平衡。到了18个月左右,婴儿能站立和行走时,腰曲凸向前方,胸曲和骶曲仍然凸向后方,形成了整体脊椎的生理弯曲。这样,可保持躯干与四肢的平衡协调,并将上半身的重力通过骶部关节巧妙地传递到双腿,于是人就可平稳直立了。

  

  人类的生理曲度有什么作用呢?除了使人体保持平衡外,还有减震、防震的功能。它就像是一个嵌在人体里的大弹簧,能增加缓冲震荡的能力,加强姿势的稳定性。再加上椎间盘也可吸收震荡,这样我们人类在进行剧烈的运动或跳跃时,颅骨、大脑才不会受损伤。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如果你将一个直杆从上向下掷下来,戳在坚硬的地面上就很容易折断;但如果是一个有曲度的杆子,掷下来就不会轻易折断,因为杆子的曲度大大减缓了冲击的力量。

  我们知道,脊椎骨之间的连接是高度精密的,因此轻微的闪挫都会使其受到损伤。脊椎曲度变直了,关节就要错位,错位就会刺激脊神经或者椎动脉,就会引起相关疾病。现在的中青年人颈椎曲度变直的太多了,颈前凸没有了,拍X光片一看成直线了,有的还变成了后凸。有一次,某电视台的一个节目主持人来找我,说颈椎特难受,肩膀发沉,拍了片子后,发现她的颈椎曲度就变直了。后来,我给她做了6次保健,再一拍片,曲度恢复了。

  脊椎的这4个曲度一定要保持好。正是因为有了这4个曲度,人体各个椎间关节配合起来,才使人类有了各种优美的动作。不管做什么动作,关节都要跟着动,有一个关节出了问题就完成不了,不管是运动还是舞蹈都是如此。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保护脊椎的生理曲度。比如,坚持用双肩背包,就是让脊椎两侧均匀受力;坐座椅的时候,要尽量在腰部垫一个舒适的靠垫;睡觉时,要选择适宜的枕以符合颈部的曲度,这样可以避免过度劳累造成脊椎受伤。

  “3个%”让人类在劫难逃

  有人可能会说这个标题有点太危言耸听了吧?是在吓唬人吧?那究竟是在危言耸听呢,还是真有其事?我讲了大家就明白了。

  我们知道,人类经历了从爬行到直立行走的巨变,受到天体和地球引力的干预,人类的椎间盘和椎间关节的生理和功能状态也因此发生了改变,这也使得脊椎病变成为人类进化过程的必然结果。可以说,这是“天赋人灾”,我们每个人都在劫难逃。

  人类注定会产生不可避免的“3个%”。那究竟是哪3个%呢?

  椎间盘退化变质(变矮)为%

  椎间盘退化变质(变矮)属于人类的正常生理代谢过程。我们前面说过,椎间盘处于两个椎体之间,它有连接椎体,防止椎体之间相互摩擦,缓冲压力,调节脊椎生理曲度的作用。但人类在20~27岁椎间盘的营养供给就大幅减少了。这时它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被封闭在两个椎体之间,虽身居“要地”,却要“孤军奋战”。最后,因为缺少“外援”的支持,椎间盘就开始不断地退化变质,导致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椎间关节错位。

  

  一般来说,椎间盘退变在42~64岁之间是高峰期。我们平时所说的“更年期综合征”大多数是在这个时间段内出现的。当然,也有一定的性别差异,女性朋友在42~56岁进入更年期,男性朋友则在48~64岁进入更年期。因此,我们将“更年期综合征”称为“椎间盘退变高峰期综合征”。

  椎间关节错位为%

  人类只要存在着生理活动及功能运动,椎间关节错位就是绝对的,椎间关节归位是相对的。椎间关节的错位和归位在永无休止地交替进行着。

  为什么这样说呢?由于在潜移默化中变质(包括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椎间盘这个垫儿就会变瘪、变矮,导致椎间隙变窄、椎间关节突过长、椎间孔变小、椎间关节错位。椎间盘的厚度是椎体的1/4~1/3,椎间盘突出,椎间隙变窄,导致的结果是上关节突伸向了椎间孔。

  人类出生的原设计,决定了椎间盘厚度和椎间关节上、下关节突的长度,如果中间的间隙窄了,关节突就长了,只能扎向椎间孔。由于从脊髓分出的31对脊神经都是从椎间孔出来的,关节突“变长”,很容易碰到神经,就有可能导致疾病。可以说,椎间关节错位是绝对的,百分之百的。没有一个不错位的人,只不过错位不见得刺激到神经,错位严重了才会刺激到神经,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为什么现在曲度变直了,没有症状,几年以后就有症状了?外伤当时没有症状,过几个月就发病了?这就叫从量变到质变,不及早治疗会加重的,越来越重,最后会导致走向手术台。所以我们提出来,椎间关节错位是绝对的,%的,归位则是相对的。

  现代人在学习和工作中由于长期保持不良姿势,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发生退化,椎间关节很容易错位。错位了怎么办?错位了就要给它调整过来。我给很多在外企工作的白领做过脊椎关节复位,这些人平时在公司里太累了,一坐就是一天,脊椎不出问题才怪呢!

  对错位的椎间关节进行复位看起来很简单,拍完X光片后,找准错位的关节,然后采用中医刁氏手法纠正,就行了。但是这种椎间关节归位不是一劳永逸的,因为长期错位的关节已经习惯了它原来的位置,总想再次“出轨”,而人体每天的活动,正好创造了这样的条件,归位的椎间关节可能再次错位,这是不可避免的。

  有人可能会说:“我医院跑啊!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啊!”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创编了刁氏脊椎保健操,自己做操就能调整,平时抽点时间做做可以有效预防错位,一些轻度错位也能起到调整作用,错位严重了再找医生。

  我可以举这么一个例子:我在中医院工作的时候,曾接待过一个8岁的小患者,经常头晕,又找不出原因,孩子不能上学;父亲说带着这个医院,得出的结论是需要做吻合手术,但又有很大的危险,因为离后脑太近。我给他重新检查,最后诊断是枕寰枢椎椎间关节错位。我给这个孩子治了15次,现在已经痊愈了。治好以后,我又教了他刁氏脊椎保健操,孩子就回家正常上学、生活了。从那以后,这个孩子的父亲每半年都会给我打一个电话,说现在孩子很好,我听了心里也为他们高兴。这样的例子很多,甚至还有国外的例子。刁氏脊椎保健操不是什么功夫,是保健操,非常好做,按这个做了以后就可以有效预防椎间关节错位。具体怎么做,我在后面会详细地介绍。

  人类脊椎病患病率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健康问题正越来越成为现代人   实际上,存在脊椎问题的人群所占的比例,要比高血压和心脏病人群所占的比例高出很多。我认为,现代人的脊椎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只是大部分处于早期、症状不明显,没有由量变形成质变。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无论是生理运动,还是功能运动,椎间盘退变和椎间关节错位都是必然发生的。如果你没有及时发现它,或不去管它,就势必会压迫脊神经、椎动脉。所以,人类患脊椎病绝对是“天赋人灾”,是%要发生的。但脊椎病变是可以治疗的,而且还是可以预防、延缓的。

  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退化变质椎间隙变窄上关节突变长,并伸向椎间孔椎间孔变小刺激脊髓神经发生脊椎病变。可以看出,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椎间盘退化变质是不可避免的,结果是椎间关节错位。但是有的椎间关节错位刺激到了脊髓神经,有的没有刺激到脊髓神经,所以有的人才会有症状,而有的人没有症状。

  人类80%以上的疾病与脊椎有关

  生产、生活的现代化,造成了人类少劳作、多脑力、四肢不勤、以车代步的生活习惯,这违背了“劳动创造了人”的基本规律。人类是在进化,还是在退化?长此以往,人类的脊椎便会出现问题,脊椎出问题了,就会给身体的其他部位带来相关的问题。

  80%以上的疾病与椎间关节错位有关

  脊椎是负责人体通讯的总干线,其内神经分布交错密集,也是脑血循环的必由之路,可以说此处是人体事故的多发地带。我在临床中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80%以上的疾病与椎间关节错位有关。由于椎间关节错位使得脊椎失衡,一块椎体错位就可能会导致一段脊椎曲度改变,一段脊椎曲度改变就可能导致整个脊椎变形。

  当代人类的脊椎严重失衡,尤其是正在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的脊椎失衡,已造成了未老先衰的局面。同样,中年人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人到中年后,椎间盘退化变矮,加速了椎间隙变窄和椎间关节错位,严重破坏了脊椎的相对平衡,导致了上百种病症的出现。比如冠心病、胸闷、气短、心律失常、脑供血不足、眩晕、耳鸣、晕厥、中风等,这些病在中年时期出现最多。

  近些年来,我们不断在媒体上看到有些名人英年早逝的新闻,如果要举出例子,大家都会随口说出几位。在痛惜的同时,人们不禁沉思:他们能成功地管理好企业和自己的事业,却为什么管理不好自己的身体?

  事实上,他们中很多人的病症尤其是心脑血管病症与脊椎病变有很高的关联性,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脊椎的保健,很多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为什么脊椎病会带来这些问题

  我们前面说过,人类的生理活动主要是由31对脊神经直接控制的,脊神经从椎管伸出来,经过椎间孔穿行,分布在各椎间关节、四肢、肌肉、韧带、内脏、血管、五官、腺体……总的来说,脊神经调节着全身各个组织、器官、血管、腺体、骨骼、韧带、肌肉的功能活动。

  如果脊椎的椎间盘退化变质,并在一定的诱因条件下(如轻微扭伤、挫伤,过度疲劳,姿势不良,感受风寒,体虚,发热等症)加速出现椎间关节错位,刺激到脊神经、椎动脉等,人体脊椎的相对平衡就会被打乱,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就会亢进或抑制,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最终导致疾病的产生。

  我在这里举一个例子,比如支配胃的神经有两种,一种是交感神经,另一种是副交感神经,都是自主神经。这两种神经负责胃的功能。功能分为两种,一种是感觉功能,一种是运动功能。两种功能从中医来讲一个阴一个阳,是相互作用的。对胃来说,交感神经是起抑制作用的,副交感神经是起兴奋作用的。也就是说,交感神经受刺激,胃的运动受到抑制;反之,副交感神经受刺激,胃的运动就会加强。如果胃出现了问题,一定和这两种神经受到刺激有关系。

  可以说,所有的脏腑都是这样的。脊神经就是主管这些部门的,是专职的。脏器的健康与否,取决于脊椎;脏腑的功能是否强盛、是否和谐,取决于脊神经。脊椎错位与不适,我们每个人都在所难免,上关节突伸向椎间孔,必定会导致椎间孔变小、椎间关节错位,容易刺激脊神经,进而相应地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对于脊椎有问题的人,早发现、早治疗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我说过,人体的椎间关节平衡是相对的,人只要每天都在动,椎间关节错位就是不可避免的。那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每周进行一次脊椎保健,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在我接待的患者中有一位白领女士,她长期偏头痛连带后背痛,不能缓解,整天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脑瘤。后来她找到我,为她拍片发现寰枢关节半脱位,我们对其进行治疗,仅一次,她的头痛竟然大大缓解。后来,我将刁氏脊椎保健操教给了她。过了一个月左右,她打来电话,说自己的头不痛了,就连平日里如铁板一样的“电脑背”也是疼痛大减了。

  很多看似和脊椎不相关的症状,一拍片就能发现,问题的根源在脊椎。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病症是不是和脊椎有关,我建议你多看看“中医刁氏脊椎病症状归椎自我诊断图”,一看就明白,然后你再对症检查。如果是脊椎的问题,就抓紧进行治疗、保健,以防加重。

  脊椎表面上看就好像是一根柱子,其实它更像一个网络,一个以脊椎为主体,向四面八方发散脊神经的网络。脊椎健全完整时,这些脊神经传递信息快速正确。一旦脊椎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人体的正常运作。

  经络与脊椎存在着某种神秘关系

  经络是什么?它是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结构联络网,它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可以说,它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黄帝内经》中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络”是什么呢?它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由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各处。

  我再打个比方,如果把经络比作是长江,经脉就如同是长江主干,络脉则是支流,维持生命运转的气血就是流动的江水。如同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一样,主干和支流不堵塞,江水才会顺畅流动。同样,人体的生理平衡也需要自然和谐。

  统帅着全身阳气的督脉

  督脉循行于脊里。从它的路线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督脉起始于小腹内,向下出于会阴部,然后行于脊椎的内部,向上到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头顶,沿前额下行到鼻柱部,止于上齿龈。在很多武侠书籍和电视里,经常会提到习武者只有打通任督二脉才能成为武林高手。虽然有些夸张,但从这点足以说明督脉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我们的身体按照中医理论来说可分为奇经八脉和十二正经,共计20条经脉分管着全身上下,每一个脏器都有分管自己的经脉,相辅相成。而这些经脉就汇集在脊椎,由行于脊椎里的督脉统管。

  督脉是诸阳经脉的总纲,统率全身的阳气,是我们身体健康的根本,所以人体任何部分阳气的变化和病邪的产生均与督脉阳气的强弱变化有关。明代医学家张介宾认为:“人之所以通体能温,由于阳气;人之所以有活力,由于阳气;五官五脏之所以变化无穷,亦无不由于阳气。”而督脉在此则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人体脏腑经脉阳气的变化和人体体质的强弱,实质上标志着督脉阳气的盛衰,也显示着脏腑病情的变化。

  脊椎的任何损伤病变都会导致督脉正气不足,经络不通,气血不畅,阳气减弱,阴阳失调,此时病邪则会乘虚而入,疼痛就会产生。

  中医经络与神经的关系

  传统医学认为,人体通过经络的起、止、上、下、循、行、出、入,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有机结合起来,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经络还是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气血运行的通路。人体气血,循环不休,周流不息,以营养全身各组织器官。

  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说的经络既有传递信息的“神经”作用,还有运输营养的“血管”作用。古人在千百年的医疗实践中在脊椎两侧找到了“脏腑之气的疏通出入之处”——足太阳膀胱经和背俞穴。古人认为,足太阳膀胱经和其上的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经络和穴位。某一穴位与相对应的脏腑在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能反映脏腑的变化,而且可以用于治疗各类脏腑疾患。

  现代神经学告诉我们,人体的一切感觉和运动都是在神经支配下进行的。人体神经系统按其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感觉神经负责视觉、嗅觉、痛觉等的传导;运动神经支配肢体的运动;自主神经又称植物神经或内脏运动神经,人体所有内脏的工作,如心脏的跳动、肠胃的蠕动、胆汁的分泌以及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和血管的收缩舒张,都是在自主神经的支配下工作的。自主神经支配着人体生命的活动,又称“生命维持神经”。自主神经是从脊椎骨中发出的,因此在脊椎骨和脊椎骨两侧各脏腑附近处都存在着相应脏腑的神经敏感点。这些神经敏感点与相对应的脏腑在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刺激这些神经敏感点可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及敏感点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背俞穴,无论在人体上所处的位置还是在与内脏器官的关系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这说明经络穴位学说可以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来证实其科学机制。

 

  非常重要的华佗夹脊穴

  说到了经络穴位,有类穴位不得不提,那就是位于脊椎两旁的华佗夹脊穴,也称夹脊穴。这不是一个穴位,而是一组穴位。有专家认为,夹脊穴是华佗对脏腑背俞的特殊定位,是华佗从实践中对《明堂经》背俞定位的合理改动。因此,便有了“华佗夹脊穴”这个名称,并把它归入经外奇穴之列。

  华佗夹脊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而且效果也非常好。那夹脊穴究竟在哪呢?根据年发布的国家标准《经穴部位》,夹脊穴的定位是“在背腰部,第1胸椎至第2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上旁开0.5寸”,一侧有17个穴位,左右共34个穴位。在临床运用中,我们常把夹脊穴不断扩充,已经包括颈椎段和骶椎段夹脊处。因此,根据夹脊穴的位置特点以及现代解剖知识,我们认为夹脊穴应当包括从C0至S1旁0.5寸范围。夹脊穴的深层应该是两个椎体的椎间孔,即从脊髓分支出来的脊神经出入之要塞。

  从经络在全身的分布上看,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因此它与这两者关系密切。夹脊穴所在的位置也是督脉与膀胱经经气外延重叠覆盖的地方,夹脊穴在这里联络沟通二脉,具有调控二脉的枢纽作用。同时,刺激夹脊穴对某些内脏方面的疾病及一些疑难杂症都有一定的特殊功效。

 

  很多人可能知道,推拿中有一种捏脊疗法,就是用两手沿着脊椎的两旁,用捏法把皮捏起来,边提捏,边向前推进,由尾骶部捏到颈部。而所捏的部位正是夹脊穴、督脉、膀胱经的位置。因此,通过捏脊可以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生活中常有很多家长为自己的孩子不吃饭、容易感冒等问题而发愁,这时可给孩子多捏捏脊,既可缓解这些症状,又可以促进孩子的生长发育。一举多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想要长寿命,脊椎先要硬

  古往今来,健康与长寿都是人们所追求的。我们如何才能健康长寿呢?

  唐代寿星医学家孙思邈说:“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黄帝内经》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要在未病之先,注重预防养生,不要等到病已形成之后才去治疗,乱子已出现才去治理,那等于渴了才去掘井,不是太晚了吗?

  看来,“不治已病治未病”才是世上最高明的“上医术”,也是获得健康长寿的根本。那么,我们如何“治未病”呢?

  脊椎是身体的经济基础

  我们前面讲过人类80%的疾病都源于脊椎受损,脊椎是生命的支柱,有保护神经的作用,人体一切活动都是靠与脊椎有密切关系的神经系统来指挥的。如果脊椎状况不良,就会影响经络的通行,经络不通,则气血凝滞,阴阳失去平衡,必然波及神经系统,波及内脏器官,出现功能障碍,最终会影响人体健康。

  这些年来向我求诊的人,无论是何种疼痛,绝大部分都和脊椎有密切的关系。脊椎出问题可以说是现代文明病的元凶!因此,保护好脊椎便是治未病、长寿命的根本。

  在过去不论是医生还是百姓都没有脊椎病的概念。说起来,脊椎病变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可引起肝、心、脾、肺、肾、大肠、小肠、膀胱、胃、胆等的病变。总而言之,从头到脚所有的症状都有。要想了解脊椎病,必须先知道脊椎和身体各器官之间的关系。

  脊椎未老先衰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由爬行进化为直立行走,脊椎负担明显增加,至此人与脊椎病结缘。

  从生理结构的角度来看,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椎间盘退化变质(变矮)是不可避免的,这使得脊椎受损伤的可能性增大。

  从母体生产的角度来看,胎儿在母体时就有可能因母亲的姿势歪斜、胎位不正,或母亲摔跤跌倒,而导致先天的脊椎扭曲。也有的产妇在生产过程中,因不当的拉力而损伤婴儿脆弱的脊椎。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竞争激烈,节奏加快,活动增加,损伤机会增加,脊椎病越来越普遍。在我的临床经验中,就有很多武警战士、运动员等,因为过度运动或姿势不正确而导致运动伤害。别小看这些运动伤害,它们都是脊椎的致命伤。

  从职业分工的角度来看,办公自动化、长时间伏案工作等职业因素大大增加脊椎损伤的概率。现代人接触电脑的机会越来越多,可以这样说,几乎每个网友的脊椎都有问题,不可能是正常的,不信去检查吧,都会有脊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关节错位的现象。有的人可能认为自己还年轻,不在乎,变直就直吧!我告诉大家,长期坐在电脑前是一种外伤,是固定姿势的外伤,虽然你没摔倒,但是也属于一种职业性外伤。凡是导致颈椎变形的,曲度变直的,关节错位的,都会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最终发病,潜伏期是6个月到10年。

  从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看,长期不良的站姿和坐姿,以及睡过软的床铺、枕头过高、习惯性驼背、搬提过重的物体、车祸受伤等,都可能造成脊椎的致命伤。

  

  此外,还有风、寒、湿、暑、燥、火等诱因,以及身体虚弱、感冒等的影响,都加速了脊椎衰老的进程。

  脊椎问题的解决应该从日常做起

  跟所有疾病一样,脊椎病也应该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一般来说,如果对已经产生椎间关节错位的脊椎采取有效的复位手法,多数早期的患者可以完全恢复。在门诊中,有一位女经理在年滑旱冰摔伤,之后经常腰疼,睡觉翻身困难,双腿沉重。我为其进行了一次治疗后,症状减轻,3次后两腿轻松,腰部不痛了。

  当然,进行复位有一次能好的,也有十次八次才能好的,每个人的症状不一样,病变的程度不一样。

  在预防上,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避免脊椎问题恶化。我们全身的脊椎,从颈椎到骶椎有一百多个大小关节,其中有一个“螺丝钉”不听话,都有可能刺激到脊神经或椎动脉而引发不适反应。因此,人不能总保持一个姿势,不管什么姿势,时间久了都会出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为防止脊椎曲度改变和椎体位移等状况,走路时应抬头挺胸;长时间写字或使用计算机时的坐姿,必须维持腰椎向前胸椎向后的直弧姿势;为了防止脊椎软组织损伤恶化,在运动前要热身,并保护好颈椎;乘车时,乘车姿势要端正,避免因车辆颠簸所引起的震动或伤害等。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保证脊椎充分的休息(至少要有7小时卧床),只有晚上彻底放松了,白天才能继续挑起它身体大梁的重任。

  预防脊椎病的发生应从日常做起。本书后文给出了很多易学易用的小方法,大家可以参照阅读。

  养好脊椎从娃娃抓起

  在各种采访过程中,很多人问我:“刁老师,您在临床中所接触的患者中,哪种脊椎病是比较常见的?”老实说,在各种脊椎问题中,颈椎、胸椎、腰椎的问题都挺多。

  有人可能会问那怎么办?平时怎么预防?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不要以为颈椎病就是大人的“专利”。

  有一年年初,我们对北京市某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脊椎检查。当时我们普查了一个班,这个班40个人,只有一个是正常的,其他都不同程度出现了问题,有的甚至头昏头沉比较严重。39∶1啊,这个比例很吓人!

  即使是采用保守一点的看法,我国少年儿童具有脊椎问题的也要占30%,青年时代发展到50%,中年人就达到了80%,老年人则达到%。我说的是一个大概数字。如果我们不从少年儿童时期抓起,从量变到质变,就会从最初的30%发展到50%,然后到80%,再到%。如果不从小抓起,国民的身体健康也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我说过,椎间关节的错位与归位在永无休止地交替进行着,长期伏案工作、学习加重了脊椎的负担,加速破坏了脊椎的相对平衡。因此,保护脊椎刻不容缓,应从小抓起。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外,青少年还要注意外伤的伤害。举一个例子,有一位今年已经36岁的男士,8岁时车祸,当时治疗认为颈部没问题,但18岁开始出现右侧偏头痛。找到我们后,他自述18年来疼痛剧烈,没有一天睡得好的。后来,我在确诊后为他进行了正脊复位,3次后症状就有了明显改善。

  因此,我在这里提醒各位家长,孩子一旦受过外伤,不管当时有没有症状都要进行颈椎检查,一般发病的潜伏期是6个月到10年。还有,家长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小孩不管是犯了什么错误,都不要打孩子,这很不好。你一巴掌下去,很可能就把孩子颈椎打错位了,到时就追悔莫及了。

  就好像年前人们不懂得刷牙的重要性一样,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对脊椎保养的重要性还不够了解。今天,“维护脊椎健康,要像刷牙一样全民普及”。要记住,普及脊椎健康知识,推广脊椎保健技术,是关乎全民健康的工程。

最上乘的养生法门——命脉养生!全称“菩提命脉养生美容身心灵生命重塑系统”。传承无上瑜伽的养生法门,挖掘中医藏药的诊疗秘方,结合身心灵的整体观念,揭示生老病死的终极真相,传授脱胎换骨的养生技术,突破养生美容的经营瓶颈,树立永恒经典的养生品牌!

揭示生命奥秘,传播养生真谛!全球唯一真正身、心、灵合一的养生密法!如果您是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人,是关心家人与朋友身体健康的人,请把爱心传递出去!命脉养生。扫一次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要多少钱
北京白癜风的有效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rqmzc.com/ysjk/50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