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可将其分为三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第一类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一种退行性病变,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I型骨质疏松为妇女绝经后导致加速的骨丢失,主要是因为绝经后雌激素缺乏引起,大约绝经后5-10年即可发生,其松质骨的骨丢失表现更为明显。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可高达25-50%,并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病率增高,绝经20年以上者发病率可高达53.61-57.89%,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和桡骨远端骨折在I型骨质疏松症较为多见。
II型骨质疏松主要与年龄有关,一般累及70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它是随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具有松质骨和皮质骨均逐渐丢失的特点。在患有II型骨质疏松的妇女当中,雌激素缺乏也是总体骨丢失的原因之一。骨折以髋部居多,其中大约30%合并有椎体骨折。
第二类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其他疾病、药物、营养、废用等一些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症,包括任何可以明确病因的骨质疏松。这类一般在原发性疾病中进行讨论而不列入本章节内容。
第三类为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此型相对比较少见,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多由遗传因素引起,女性多于男性。妇女妊娠和哺乳期所发生的骨质疏松也可列入此范畴。
一、病史与流行病学特点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化性疾病,可以发生于不同的性别和年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风险增加,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老龄化社会到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人类的重要健康问题。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估计有1.73亿,年至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6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显著增高,女性尤其明显。年根据调查估计50岁以上人群约有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约万人存在低骨量。北京等地区基于影像学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妇女脊柱骨折的患病率为15%,相当于每7名50岁以上妇女就有1位发生过脊柱骨折。近年来,我国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也有明显上升趋势。北京市髋部骨折发生率研究表明,用同样的美国人口作标化后-年间,北京市髋部骨折率在男性为83/10万,女性为80/10万;而在-年间,此发生率分别增长为男性/10万和女性/10万。10年间,北京市50岁以上的髋部骨折率在男性和女性分别增加了42%和%。预计未来几十年,中国人髋部骨折率还会明显增长。女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性为40%,高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总和,男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为13%,高于发生前列腺癌的风险。
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发生脆性骨折,即在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部位是脊柱、前臂远端和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很大,会导致病残率和死亡率的增高,尤其是髋部骨折,1年内由于各种合并症导致死亡的甚至高达20%,
二、症状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腰背痛最为多见,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疼痛的原因在于骨吸收增加,在吸收过程中骨小梁破坏、消失和骨膜下皮质骨吸收均会引起疼痛。其特征是难以明确指出何处疼痛,疼痛的性质从酸痛到剧痛不等,后者常常出现在骨折时。疼痛多在清晨睡醒时加重,或者在久坐不动后稍一活动即出现疼痛,而在充分活动后,疼痛就可以缓解。如果负荷过重过久,如活动过多或者久坐、久站,疼痛又可以加重。另外,肌肉劳损也是引起疼痛的原因,由于骨质疏松后骨的负载能力减退,各种活动以及负荷过多地依赖肌肉,在肌肉过度活动后即可出现痉挛和劳损,从而诱发或加重疼痛症状。当发生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或有或无明显外伤史,均可出现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一般2-3周后可逐渐减轻,而后转为慢性腰痛。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则可产生放射痛以及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如脊髓、马尾受累还可使膀胱和直肠括约肌功能障碍,个别患者表现类似心绞痛的胸骨后疼痛,也可出现类似急腹症的上腹痛。
脊柱压缩性骨折的疼痛通常不典型,在出现下列两种情况时要特别警惕是否发生了集注的压缩性骨折:(1)疼痛在数天内逐渐发生并加重,尽管无明确的外伤史,也要拍摄脊柱的正、侧位X线片,以确认是否存在椎体的压缩性骨折。(2)疼痛由坐位轻轻跌倒后突然出现,但当时拍片可能不能发现骨折的征象,疼痛持续数周或数月后,再次拍片可发现一个或多个椎体的楔形变。
2.脊柱变形:随着骨质疏松症的日趋严重,以松质骨组成为主的脊柱椎体在日常负荷中容易造成缓慢的压缩,尤其是胸腰段,负重量大,受压变形使脊柱前倾,导致身高缩短和驼背。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也越来越严重,驼背曲度加大,椎体的压缩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而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节椎体可压缩2mm左右,身高平均可缩短3-6cm。
3.骨折:骨折是骨质疏松患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导致患者残疾,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发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骨质疏松患者在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后即可发生脆性骨折,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亦可发生骨折。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在老年前期以桡骨远端骨折多件,老年期则以脊柱骨折和髋部骨折多见。脊柱骨折一般好发于65-75岁,一般骨量丢失在20%以上即可发生骨折,骨密度每减少1.0SD,脊柱骨折风险则增加1.5-2倍。其表现可有:(1)轻微的外伤即可出现急性胸腰段脊柱椎体的压缩,甚至无明显外伤史也可出现自发性椎体压缩。(2)微骨折:主要为椎体骨小梁断裂引发,表现为弥漫性程度较强烈的脊柱疼痛。
白癜风可不可以根治长春最好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