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俗称“腰突症”。本病相当于中医“腰腿痛”范畴,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目前发病率有增高趋势。本病常见的原因为腰部损伤及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常见于20~40岁青壮年,男性较多见。经常弯腰、负重等职业易患本病。
本病的基本病因是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退行性变是一切生物生、长、衰、亡的客观规律,由于腰椎所承担的特殊的生理功能,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比其他组织器官要早,而且进展相对要快。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所谓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即由于椎间盘受体重的压迫,加上腰部又经常进行屈曲、后伸等活动,易造成椎间盘的挤压和磨损,尤其是下腰部的椎间盘,从而产生退行性改变。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是本病发生的基础。而导致椎间盘突出症的诱发因素较为复杂,目前尚无明确定论,可能的诱发因素包括:
(1)腰部过负:从事重体力劳动和举重运动,可因过度负荷造成椎间盘早期退变。长期从事弯腰工作,如煤矿工人或建筑工人,需经常弯腰提取重物,使椎间盘内压力增加,易引起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
(2)急性外伤:在腰部失去腰背部肌肉保护的情况下,腰部的急性损伤,可造成椎间盘突出。临床上严重的脊柱骨折,椎体压缩超过1/3~1/2,可能引起纤维环破裂,使椎间盘髓核突入椎管内。不足以引起骨折、脱位的外伤,有可能使已退变的髓核突向椎管内,或进入椎体松质骨内引起纵型髓核突出。
(3)体虚所致:由于气血不足,筋脉失养,使腰椎间盘的结构和腰部肌肉薄弱,在轻微外作用下,如剧烈的咳嗽、打喷嚏、憋气、便秘等,常可使腹内压升高而影响椎节与椎管之间的平衡状态,造成髓核突出。
(4)不良体位:无论是睡眠时或日常生活工作中,当腰部处于屈位的情况下,如突然加以旋转易诱发髓核突出。
(1)本症的典型症状为腰痛伴一侧或双侧臀部及下肢的放射性疼痛、麻木。约91%的人会发生腰痛,少数病人只有腿痛而无腰痛,所以说并不是每一个患者一定会发生腰痛。还有一些患者先出现腰痛,一段时间后出现腿痛,同时腰痛自行减轻或消失。
(2)腹压增加及牵引神经根动作可使疼痛加剧。任何使腹压增加的因素如咳嗽、用力排便、大笑、喷嚏、抬举重物、慢性咳嗽等,都容易诱发腰腿痛,或使已发生的腰腿痛加重。
(3)腰痛和坐骨神经痛常表现为时轻时重,间歇发作,可因休息而缓解,或因受伤、劳损或受凉而加重。
(4)疼痛放射区的皮肤变得麻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中,有一部分不会出现下肢的疼痛,而仅出现肢体的麻木感,这多数是因为椎间盘组织压迫神经的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引起的。大腿外侧是常见的麻木区域,当穿衣裤接触时可以有烧灼感,长时间站立可加重麻木感。大腿外侧感觉障碍的原因多为纤维环膨出或关节退变,而并非由于椎间盘突出。
(5)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的跛行多为间歇性,即行走一段距离路程后出现下肢疼痛,无力,弯腰或蹲下休息后症状可缓解,仍能继续行走。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逐渐缓慢加重,出现上述症状之前的站立时间或者行走距离逐渐缩短行走距离越短,病情越重。
(6)腰椎可出现生理前凸消失或侧弯,活动受限。这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减轻疼痛所采取的姿势性代偿畸形。表现是腰椎在向左侧或右侧弯曲,在背部触摸正中位置的棘突可以发现棘突偏歪,但这并不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有体征,约50%的正常人也有脊柱棘突偏歪。
1.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治疗方法:(1)热敏灸组在腰背部及下肢热敏化高发区寻找热敏穴实施灸疗,初始多在易出现热敏现象的足太阳膀胧经、督脉、带脉等经脉上,至阳、关元俞、委中、委阳、环跳、阳陵泉、昆仑、阿是穴等穴附近行灸疗,施灸操作时按下述4步骤分别进行回旋、雀啄、往返、温和灸:具体为:先行回旋灸2分钟温热局部气血,继以雀啄灸2分钟加强敏化,循经往返灸2分钟激发经气,再施以温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当某穴位出现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或微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或微热)深部热或其他非热感等(如酸、胀、压、重等)感传时,此即是所谓的热敏化穴,探查出所有的热敏穴后,选择1~3个最敏感穴位予以灸疗至感传消失、皮肤灼热为止,完成一次治疗的施灸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从数分钟至1h不等。每日1次,7d为1疗程。(2)传统艾灸组常规温和灸关元俞、委中、委阳、次骼、环跳、秩边、阳陵泉、昆仑等穴。每日1次,每次取3穴,每次15分钟,7d为1疗程。
治疗结果:热敏灸组60例,痊愈21例,显效18例,有效14例,无效7例,显愈率65.0%;传统艾灸组60例,痊愈14例,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19例,显愈率50.0%。两组显愈率分别为65%、50%,经Ridit分析,热敏灸组的Ridit值的95%可信区间为0.~0.,不包括0.5,差异有显着性意义。说明经7天治疗后,热敏灸组的疗效优于传统艾灸组。
2.运用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疗效观察李浩肖宇周俊灵四川中医,30(1):
治疗方法:(1)热敏灸治疗组:①热敏化腧穴的探查:环境:检测室保持安静,室内温度保持在20℃~30℃;体位:选择舒适、充分暴露病位的体位;探查工具:医院生产,规格为φ2.2cm×16cm特制精艾绒艾条,探查方法:选择俯卧或侧卧体位,充分暴露腰部,用点燃的艾条在患者双侧大肠俞与腰俞构成的三角区域(大肠俞-腰俞-对侧大肠俞区域内),距离皮肤3cm左右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受到艾热发生透热(艾热从施灸部位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扩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循某一方向传导)和非热觉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感觉时,即为发生腧穴热敏化现象,该探察穴点为热敏化腧穴。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有的热敏化腧穴被探查出。②施灸方法:在上述热敏化强度最强的穴位上实施艾条温和悬灸,每日2次,每次艾灸时间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共治疗4天,第5天开始每日1次,连续治疗10次,共治疗18次(共14天),前7天为1个疗程,后7天为1个疗程,第一个疗程结束后如痊愈可不进入第2个疗程。(2)针刺对照组:根据突出部位及疼痛放射路径取阿是穴+相应华佗夹脊穴、肾俞、大肠俞、环跳、秩边、风市、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等穴。平补平泻,每次30分钟,中间10分钟行针1次,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热敏治疗组30例,基本痊愈13例,显效11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5%;针刺对照组30例,基本痊愈7例,显效10例,好转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两组比较X2=1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足三里雀啄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腹胀50例临床观察吴蔚李艳苑江苏中医药,43(2):70~71
治疗方法:(1)对照组:常规护理:行腹部顺时针按摩,力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予热毛巾敷脐,每次5分钟。每6小时1次,至患者肛门排气后停止。(2)治疗组:常规护理同对照组,加足三里雀啄灸5~10分钟,局部皮肤微红发热即可。每6小时1次,至患者肛门排气后停止。
治疗组50例,显效33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00%;对照组47例,显效10例,有效2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8.72%。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痹症”“腰痛”范畴。《素问·痹论》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气也。痹,闭也,血气凝涩不行也。”《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说明本病的发生内因肾气亏虚,骨失润养,外因损伤,风寒湿邪入侵,经脉痹阻而成。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可调节膀胱经气疏散风寒,《针灸歌赋》四总穴歌曰:“腰背委中求”,说明委中治疗腰痛的重要作用。
西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被卡压,局部出现明显的无菌性炎症,神经组织充血肿胀,渗出增多,在这个阶段,由于神经激惹疼痛剧烈得不到缓解,则局部必然持续痉挛,从而继续加剧神经根的卡压,形成神经卡压——剧痛——神经更卡压。腰椎的稳定性依靠脊柱本身结构和与之相关联的肌肉系统维持。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损伤性炎症导致致痛物质释放;运动的缺乏及神经根受压所致神经、肌肉营养失调引起相关肌肉肌力减退、失衡、腰椎稳定性下降,致使腰椎间盘突出症迁延难愈和反复发作。肌力失衡与其症状互为因果,是一种恶性循环,肌力训练是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和巩固疗效的有效方法。
现代研究表明艾灸产生的温热效应能治疗慢性炎症,增强细胞的吞噬能力,引起动脉充血,改善血液循环,降低神经兴奋性,具有镇痛的功效。现代医学认为艾灸可使微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痉挛缓解,促进机体的康复功能。故灸法对于治疗本症具有很好的效果。
我们重在分享,所有文字和图片均从网络转载,对文中陈述内容和观点均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之间亦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
知艾者福善灸者寿
衢州首家专业艾炙理疗馆欢迎你的光临!
开化政府网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