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简称CDH,是较常见的一种畸形,大都向后脱,出生时即存在。病变累及髋臼、股骨头、关节囊、韧带和附近的肌肉,导致关节松弛、半脱位或脱位。有时可合并其他部位的畸形,如先天性斜颈、脑积水、脑脊膜膨出、其他关节先天性脱位或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等。本病有两种类型,最常见者为典型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即已形成正常胎儿,但于胚胎后期发生畸形;另一种为畸胎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极少见,为胚胎器官生长时的畸胎性病变,常与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同时发生。
典型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也有程度不同,轻者出生时仅有关节松弛或不稳,有时可自行矫正;半脱位者常有髋臼发育不良,可发展成全脱位,也可长期停留于半脱位状态。
典型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病因尚不明确,与种族、地理位置、性别、胎儿期的发育、妊娠期的内外环境等因素有关。有一部分的病人有家族史,说明有遗传倾向,很可能是显性遗传。初产妇和臀位产的婴儿较多,与妊娠后期胎儿生长快,孕妇腹壁肌肉紧张,羊水少,胎儿活动受限和体重较大等有关。女性发病较多,这可能与受母体产前内分泌影响而致韧带松弛有关。畸胎性者很可能是原始的胎质缺陷所致。
病理
典型性者出生时主要是关节囊松弛。年龄增大、脱位程度增加,特别是开始步行后逐渐产生下列变化:①关节囊伸长,与髂骨翼粘连,中部形成狭窄区,呈哑铃形。②髋臼盂唇增厚,开始时因股骨头向上外推压而外翻;经反复复位或行走时股骨头上下移动则推向内翻。圆韧带增长,变粗。臼底纤维脂肪组织增生。横韧带肥厚。髋臼因缺乏股骨头压力的模造而发育不良,变浅,臼外上缘因受股骨头的挤压而呈斜坡状。③股骨头骨骺发育延迟,局部长期受压处的软骨有原纤维性变,不规则,甚至有缺血性坏死。股骨颈前倾角及颈干角增大。④股内收肌挛缩,髂腰肌腱阻挡髋臼口,压迫关节囊使成哑铃状。臀中、小肌、阔筋膜张肌松弛无力,久之也挛缩。⑤在髂骨翼处形成假臼。单侧脱位者骨盆倾斜,腰椎有代偿性侧凸;双侧脱位者骨盆前倾,腰椎前凸增加。
畸胎性者主要为髋臼小、浅、上半扁平、充塞纤维脂肪组织,圆韧带肥厚,关节囊显著扩大增厚,可与股骨头粘连。周围软组织发育差、分界不清、僵硬,股骨头变形、内侧扁平、发育不良、无前倾角。
临床表现
新生儿可有髋关节外展受限,关节松弛等现象。单侧者出生1~2月后,臀部皮肤皱褶不对称,一侧大腿较短,向后脱位者,腹股沟韧带中部股动脉下方空虚,行走年龄推迟,行走时有一侧摇摆跛行。双侧者有典型摇摆步态,即“鸭步”。会阴部增宽,臀部向后翘起,腰椎过度前凸畸形。年龄较大者可有疼痛、无力、容易疲劳,以后腰椎有骨性关节病变化。
治疗
对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应强调早期诊断。婴儿期的治疗效果最好,年龄越大,效果越差。一般认为2~3岁后治疗,即使非常成功,至35岁以后,都将发生髋关节痛,因此,新生儿普查,是获得痊愈的重要措施。畸胎性先天性髋脱位目前尚无良好治疗方法,多数需切开复位,但效果不好。典型性先天性髋脱位若能早期正确治疗,在正常功能刺激下,发展成正常关节的可能性很大。在3岁以内治疗者,有很高的治愈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股骨头和髋臼的骨性成分增加,可塑性减少,病理变化加重,虽经正确治疗,功能难于达到正常。年龄愈大,效果愈差。
(1)出生至2月,不需牵引。屈髋90°,逐渐外展,用手指在大转子外下方轻轻用力向前内侧推压复位,切忌用暴力,特别不要暴力外展。复位后用特制夹板固定于屈髋90°、外展70°位2~3月。出生即开始固定者,固定6周,治疗迟一个月则固定时间延长一个月。出生即开始固定者,固定6周,治疗迟一个月则固定时间延长一个月。
(2)3月以上,2~3岁以下者,多数可用手法复位,或先行牵引,使股骨头下降到髋臼中心或稍低水平。一岁以下可用皮牵引,一岁以上或考虑用钢针骨胳牵引。牵引时间不宜超过两周。复位时需用全身麻醉。内收肌紧张者先行内收肌腱切断术,甚至作髂腰肌延长。经X线片证实复位成功后,于屈髋90°,外展70°位双侧髋人字石膏固定。一岁以下者可只包括双侧大腿;一岁以上者需包括双侧小腿。每2~3月更换石膏一次,同时摄X线片复查,直到髋臼外上部发育接近正常才能解除固定。固定期间鼓励病儿站立、行走,或坐足推动的小车活动。若复位失败或更换石膏时发现再脱位,则多有髋臼盂唇内翻、哑铃状关节囊、臼内纤维脂肪组织增生、圆韧带肥厚等,需行切开复位术。
(3)2~3岁以上,8~10岁以下者,手法复位成功的可能性很少,多需切开复位,有时并需加用其他手术。先作骨牵引2~3周,首先略屈髋内收牵引,待股骨头降至髋臼水平后逐渐外展至45°~60°。可先按上法试行手法复位,成功后按上法髋人字石膏固定。必要时作股内收肌切断术。若复位不佳,可作髋关节造影以明确妨碍复位的原因,然后行切开复位术。手术时除去妨碍复位的因素,重叠紧缩修复关节囊。髋臼发育不良者加用骨盆截骨术(Salter手术),使髋臼顶向前、外、下方旋转,增加对股骨头的覆盖和关节的稳定性,或关节囊周围截骨术(Pemberton手术),使髋臼上部向前、外侧折转,增加其覆盖面。前倾角超过45°,颈干角超过正常25°以上者,切开复位术后6~8周行转子下去旋转截骨术或内翻截骨术或两者结合。髋臼小,与股骨头不相称,不能轻易纳入髋臼者,扩大髋臼,并用转子间截骨术矫正外翻角及前倾角的异常,螺丝钉或小三刃钉固定(即沙氏Zahradnick手术)。上述各种手术后一般用髋人字石膏固定4~6周,然后拆除石膏前半,使病儿能逐渐练习活动,并在夜间继续用后半石膏固定;或作外展牵引,继续6~8周后可逐渐练习承重行走。
年龄较大,难于将股骨头牵至髋臼水平者,先作内收肌切断、髂腰肌延长、臀中、小肌、阔筋膜张肌和关节囊在髂骨翼上的粘连松解术,然后行骨牵引,待股骨头牵至髋臼水平后,再按上法行切开复位术,但日后难免发生骨关节炎。也有人在转子下切除一段股骨使之缩短,肌肉随之放松,然后行切开复位术,但将使双侧下肢长度不等。
(4)双侧脱位者在7~8岁以上,单侧者在9~10岁以上,切开复位的手术不可能成功,且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可将股骨头移至髋臼平面或上方,在该处作植骨加盖术,或作骨盆内移截骨术(Chiari手术)或待成年时作转子下分叉截骨术(Lorenz手术),将远段股骨成叉状置入髋臼内;或作转子下外展截骨术(Shanz手术)。使股骨头、颈贴近骨盆,而远段股骨干稍外展。这些手术能改善该关节的承重能力,增加其稳定性,对功能和症状有所改善。近来有些学者用人造全髋关节置换术,结合股骨缩短术以改善髋关节功能,解除疼痛,尚在试验阶段。若系半脱位而发生骨性关节炎者,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较为满意。
并发症
治疗后的并发症大多与手法粗暴、牵引不够、未弄清阻碍复位的原因、固定不当等有关,多数可避免。
常见并发症为:
①再脱位,常因阻碍复位的因素未除去,接受复位的X线假象;换石膏时不小心;或前倾角过大,或髋臼发育不良未予矫正因而复位不稳定等所致。
②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多与于手法复位或切开复位时损伤了股骨头的血液供给;固定时强力极度外展;复位前牵引不够或挛缩的内收肌、髂腰肌未松解,复位后股骨头承受过大压力等因素有关。但有一部分发生原因尚不明确,难于完全避免。
③髋关节骨性关节病为晚期并发症。治疗迟;髋臼与股骨头不相称而有磨擦;软组织未松解,复位后股骨头承受过大压力;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后修复不规则,呈扁平髋;及未治疗的脱位或半脱位等易在后期发生骨性关节病。
④粗暴的手法复位尚可发生股骨头骺分离、股骨上端骨折或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一旦发生,应停止先天性髋脱位的治疗,先按股骨头骺滑脱、股骨上端骨折或坐骨神经损伤(已复位者,再予脱位,以解除对坐骨神经的压迫)治疗,愈合后再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您的健康我的心愿
喜欢就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吧
专业康复医师为您提供健康咨询
颍州晚报 王倩据悉颍州晚报 王倩据悉没仩过壹天军校嘚彵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偏方方法没仩过壹天军校嘚彵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偏方方法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