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丁香园执考助手
骨折概论(外科重点)
(一)骨折定义、成因、分类及骨折段的移位
一、定义: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段。
二、成因:暴力作用(创伤性骨折,分直接暴力,间接暴力,积累性劳损常发于第2,3跖骨及腓骨下1/3),骨骼疾病(病理性骨折)。
三、分类:
1)、根据骨折处皮肤、粘膜的完整性分为:闭合性,开放性
2)、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为:
1、不完全:部分中断,裂缝骨折:无移位、多见于颅骨、肩胛骨,青枝骨折:多见于儿童
2、完全:全部中断,横形,斜形,螺旋形,粉碎性,嵌插,压缩性,凹陷性,骨骺分离
3、根据骨折端稳定程度分为:稳定性,不稳定性:骨折端易移位或复位后易再发生移位者。
(二)骨折的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
1、临床表现:
全身表现
(1)休克:主要原因是出血。
(2)发热:一般为低度。
局部表现:
(1)骨折一般表现:局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2、骨折的特有体征:
(1)畸形
(2)异常活动
(3)骨擦音或骨擦感(常考)。
(三)骨折的并发症
一、早期并发症:
1、休克
2、脂肪栓塞综合征:肺、脑脂肪栓塞,特别是股骨等长骨骨折时(原因是髓腔压力大,失去乳化稳定性)。
3、重要内脏器官损伤
4、重要周围组织损伤:血管、神经、脊髓等重要组织。
5、骨筋膜室综合征(好发于小腿,前臂掌侧)
二、晚期并发症:
1、坠积性肺炎
2、褥疮(骶骨、髋部、足跟)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4、感染
5、损伤性骨折:又称骨化性肌炎,导致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常见于肘关节)
6、创伤性关节炎(复位不准)
7、关节僵硬:最为常见
8、急性骨萎缩:亦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骨营养不良。好发于手足骨折后,典型症状是疼痛和血管舒缩紊乱。
9、缺血性骨坏死(腕骨骨折后,股骨颈骨折后)。
10、缺血性肌挛缩:最严重,是骨筋膜室综合征处理不当的严重后果。
(四)骨折愈合过程
一、骨折愈合过程
1、血肿机化演进期:无菌性炎性反应,约2W完成。
2、原始骨痂形成期:膜内化骨形成内、外骨痂,软骨内化骨形成环状、髓腔内骨痂。一般约需4—8W。
3、骨痂改造塑型期
二、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1、年龄
2、健康状况
3、骨折的类型和数量
4、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
5、软组织损伤程度:越重对愈合影响越大
6、软组织嵌入:阻碍两骨折端的对合及接触,骨折难以愈合甚至不愈合。
7、感染:严重影响骨折愈合
(五)骨折的急救
1、抢救休克
2、包扎伤口
3、妥善固定:骨折急救的重要措施
4、迅速转运
(六)治疗骨折的原则
治疗骨折有三大原则,即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其中最重要的是固定(需要着重看书)。
(七)开放性骨折的处理
1、清创
2、组织修复
3、闭合创口
(八)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和畸形愈合
内容及每年试题较多,大家应该重视。
记忆小卡片第三十三天:
上肢骨折
一、锁骨骨折:
多发生在中1/3处。锁骨位置表浅,骨折后锁骨上凹肿胀,压痛或有畸形,可能摸到骨折断端。伤肩下沉并向前内倾斜。幼儿多为青枝骨折。拍正位X片可确诊。
治疗:
(一)幼儿青枝骨折用三角巾悬吊即可。有移位骨折用“8”字绷带固定1~2周。
(二)少年或成年人有移位骨折,手法复位“8”字绷带固定。
(三)锁骨骨折手术治疗的指征
1、骨折断端间有软组织嵌入
2、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3、骨折不愈合,患肢有疼痛、无力等症状
4、外1/3骨折合并喙锁韧带损伤,骨折移位明显
5、畸形愈合影响功能,不愈合或少数要求解剖复位者,可切开复位内固定。
二、肱骨外科颈骨折:
肱骨干密质骨与肱骨头松质骨交接处,最易发生骨折,此种骨折好发于中年和老年人。
(一)无移位肱骨外科颈骨折包括裂缝型和无移位嵌入型骨折。
(二)外展型骨折骨折近端内收,骨折远端外展,外侧骨皮质嵌插于近侧断端内侧,形成向内、向前成角移位
(三)内收型骨折较少见。与外展型骨折相反。跌倒时手或肘着地,上肢内收,骨折近段肱骨头外展,骨折远段肱骨干内收,形成向外成角畸形。伤后肩部疼痛、肿胀、皮下瘀血、肩关节活动受限。大结节下方骨折处有压痛。根据肩部正位X片可显示外展或内收骨折类型。
治疗:
(一)无移位骨折无需固定,三角巾悬吊患侧上肢3周。
(二)外展型骨折或内收型骨折 局麻下手法复位,超肩石膏固定于贴胸位3周,固定后强调早期功能锻炼。
(三)手术复位及内固定手法复位不成功,复位不满意,或骨折后3~4周未经复位,仍有明显移位青壮年,应采用手术复位,骨园针或螺钉内固定,如骨骺分离,为了准确复位可切开复位,适当内固定。
三、肱骨干骨折:
肱骨中下段骨折容易合并桡神经损伤。
临床表现及诊断:肿胀、畸形、反常活动,骨折端明显压痛,检查时可有骨擦音或骨擦感,上肢功能障碍。常合并桡神经损伤,出现腕下垂、拇指不能外展、掌指关节不能自主伸直、虎口区感觉障碍等。
肱骨干骨折诊断容易。肱骨中、下段骨折应注意桡神经合并伤。
绝大多数肱骨干骨折均可采用保守治疗而获得满意的效果。上肢不同于下肢,因其不负重,2cm以内的短缩,20°内的成角或旋转畸形对其功能无显著影响。
四、肱骨髁上骨折:
多发生10岁以下儿童,成年人很少见。
(一)伸直型:最多见,占90%以上。骨折近段常刺破肱肌损伤正中神经和肱动脉。
(二)屈曲型较少见。与伸直型相反,很少发生血管、神经损伤。
(三)粉碎型多见于成年人。
五、尺桡骨干骨折:
(一)尺桡骨双骨折
1.直接暴力。骨折线在同一平面。
2.间接暴力 跌倒手掌触地,暴力向上传达桡骨中或上1/3骨折。
3.扭转暴力:发生双骨螺旋性骨折。
(二)桡骨干骨折:幼儿多为青枝骨折。
(三)尺骨干骨折:极少见。尺桡骨双骨折治疗目的是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
六、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极为常见,骨折发生在桡骨远端2~3cm范围内,多为闭合骨折。
(一)伸直型骨折(Colles骨折)最常见,骨折远段向背侧,桡侧移位,可影响掌侧肌腱活动。可见餐叉状及枪刺样畸形
(二)屈曲型骨折(Smith骨折)较少见。骨折发生原因与伸直型相反,故又称“反科雷氏”骨折。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骨折近端向背侧移位。
七、其他上肢骨折:
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称孟氏骨折。桡骨干下1/3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称Galeazzi骨折。
八、开放性手外伤外科处理原则是:早期彻底清创,防止伤口感染;尽量修复损伤的组织,最大限度地保留手的功能。
具体步骤是
①清创
②修复组织
③闭合伤口
④包扎固定。
伤口要及时止痛,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和抗感染药物。
记忆小卡片第三十四天:
下肢骨折
一、股骨颈骨折
由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称股骨颈骨折,是老年常见的骨折之一。
股骨头的血液供给有三个来源:
①圆韧带支:圆韧带内小动脉又称内上骺动脉,在老年人此动脉逐渐退变而闭锁。
②骨干滋养动脉升支,对股骨颈血液供给很少,仅及股骨颈基部。
③关节囊支:来自旋股内、外侧动脉的分支,是主要血液供给来源。
旋股内侧动脉损伤是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因素。所以股骨颈骨折,必须尽早解剖复位,良好的固定,减少创伤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
按骨折部位分为:
①头下型
②经颈型
③基底型。
头下型最易坏死;基底型愈合佳。
Pauwels分类法:依骨折线与股骨干垂直线所成的角度分为:Ⅰ型,<30°;Ⅱ型,30°~50°,>50°。骨折线之倾斜度愈大,愈不稳定。小于30°(外展型),骨折面互相嵌压,位置稳定,易愈合;大于50°(内收型),承受剪式应力较大,位置不稳,预后不佳。临床表现:老年人跌倒后诉髋部疼痛,不敢站立和走路。
畸形:外旋畸形45°-60°(转子间骨折为达90°)。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患肢短缩。
治疗:1.外固定:适用于外展型和中间型骨折;2.内固定适应证最广。对绝大部分内收型骨折均适用。
二、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大小转子间的骨折,按股骨矩的完整性分为稳定与不稳定骨折。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外伤后局部疼痛、肿胀、压痛和功能障碍均较明显,有时髋外侧可见皮下瘀血斑,远侧骨折段处于极度外旋位,严重者可达90°外旋。最后需要靠X线片确定诊断。
三、股骨干骨折
股骨上1/3骨折后,近折段受骼腰肌、臀中肌、臀小肌和髋关节外旋诸肌的牵拉而屈曲、外旋和外展,而远近段则受内收肌的牵拉而向上、向后、向内移位,导致向外成角和缩短畸形。股骨中1/3骨折后,其畸形主要是按暴力的撞击方向而成角,远折段又因受内收肌的牵拉而向外成角。股骨下1/3骨折段受腓肠肌的牵拉而向后倾倒,远侧骨折端可压迫或刺激腘动脉、腘静脉和坐骨神经。
临床表现:多数伤者均有较严重的外伤史。合并多处伤或内脏伤及休克者较常见。骨折部疼痛比较剧烈、压痛、胀肿、畸形和骨摩擦音和肢体短缩功能障碍非常显著,有的局部可出现大血肿,皮肤剥脱和开放伤及出血。可以引起大出血、脂肪栓塞。X线照片可显示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方向。检查时必须密切注意合并伤和休克的发生,以及伤肢有无神经和血管的损伤。
治疗:
1.悬吊牵引法用于3岁以内儿童。
2.动滑车皮肤牵引法,适用于3岁至12岁儿童。
3.平衡牵引法
4.手术方法
四、髌骨骨折
可因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引起。直接暴力如撞压、打击等多发生粉碎性骨折。间接暴力常为膝屈曲位,股四头肌突然强烈收缩而致髌骨骨折,伴有髌骨两旁腱膜撕裂。膝关节积血,明显肿胀、疼痛,膝关节活动困难,不能自动伸直。横断骨折有移位时,可摸出骨折线及骨块间间隙。
五、胫腓骨骨干骨折
胫骨内侧紧贴皮下,直接外伤常引起开放性骨折,并易合并感染。胫骨营养血管在骨干后上,胫骨下1/3无肌肉附着,而该处骨折最多见,因骨折部供血不足,常发生骨折延迟连接或不连接。腓骨承重少,周围有较多肌肉附着,骨折较少,一般较易愈合。
六、踝部骨折
踝部损伤平时多见,其中以踝部韧带损伤为最多。因踝部循环较差,又处于身体低位,损伤后尤易发生水肿,愈合及抗感染能力较差,恢复时间较长;骨关节损伤后易发生畸形和关节僵硬,主要畸形有踝关节跖屈畸形,严重地影响患者的承重走路功能,治疗中应注意防止。
七、足部骨折
距骨骨折
距骨居于胫腓骨与跟、舟骨之间,是足部主要负重骨之一,对踝关节的活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距骨脱位较骨折更多见。距肌的营养血管供给主要来自前后关节囊及韧带附着处,如骨折或脱位后营养血管供给断绝,复位后距骨坏死率可高达95%以上。
跟骨骨折
成年人较多,常由高处坠下或挤压致伤。经常伴有脊椎骨折,骨盆骨折,头、胸、腹伤,初诊时切勿遗误。跟骨为松质骨,血循供应比较丰富,骨不连者甚少见。但如骨折线进入关节面或复位不良,后遗创伤性关节炎及跟骨负重时疼痛者很常见。
跖骨骨折:跖骨骨折是常见骨折,多因重物打击足背、辗压及足内翻扭伤引起。
趾骨骨折:较常见,多因重物打伤或误踢硬物引起,前者多为粉碎性骨折,后者多为横断或斜形骨折。常有皮肤及趾甲损伤。
记忆小卡片第三十五天:
脊柱骨折
概述及解剖:占全身骨折的5-6%,胸腰椎骨折多见,可发生严重并发症(脊髓或马尾损伤),危及生命。脊柱分:前柱:椎体的前2/3,包括前纵韧带,纤维环的前方部分。后柱:骨性后弓,包括椎弓根、棘突、椎板、小关节和韧带。中柱:椎体的后部到纤维环的后部和后纵韧带。
脊柱骨折分类:单纯的楔形压缩性骨折、稳定性爆裂性骨折、不稳定性爆裂性骨折、Chance骨折、屈曲-牵拉性骨折、脊柱骨折-脱位。
颈椎骨折记住:第一颈椎双侧性前后弓骨折(Jefferson骨折)、椎弓骨折(缢死者骨折)。
临床表现及诊断:1.严重外伤2.局部疼痛,活动困难,腹痛腹胀3.详细了解病史4.注意复合伤的处理5.局部检查和神经学检查6.影象学检查。
搬运:滚动法、平托法
脊髓损伤
初期:受伤平面以下弛缓性瘫痪,运动、反射及括约肌功能丧失。2-4周后出现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并出现病理性锥体束征。
胸段—截瘫,颈段—四肢瘫
上颈椎损伤—四肢痉挛性瘫痪。
下颈椎损伤—上肢弛缓性瘫,下肢痉挛性瘫
脊髓损伤综合征:(1)脊髓半切征(Brown-Sequard征):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的运动及深感觉消失,对侧肢体痛、温觉消失。(2)脊髓前综合征:脊髓前中央动脉闭塞,出现四肢瘫痪,下肢重于上肢,但下肢和会阴部有位置觉和深感觉,或有浅感觉(3)脊髓中央管周围综合征:中央管周围的传导束损伤。四肢瘫,上肢重于下肢,无感觉分离。预后较差。
脊髓圆锥损伤:见于腰1骨折,表现为会阴部鞍区麻木,括约肌功能及性功能障碍。双下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可正常。
马尾神经损伤:很少为完全性。损伤平面以下弛缓性瘫痪,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括约肌功能丧失,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无锥体束征。
C1-C4上肢、下肢硬瘫;C5-C8上肢软瘫、下肢硬瘫;T1-T12上肢正常、下肢硬瘫;L1-S5上肢正常、下肢软瘫。
骨盆骨折
骨盆骨折是一种严重外伤,多由直接暴力骨盆挤压所致。多见于交通事故和塌方。战时则为火器伤。骨盆骨折创伤在,半数以上伴有合并症或多发伤。最严重的是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及盆腔脏器合并伤,救治不当有很高的死亡率。记住体征:骨盆分离、挤压试验阳性,会阴部瘀斑。
真题:
某矿工,男,40岁,因塌方事故时被泥土、矿石压埋致伤。当时不能站立,腰部疼痛无力。双下肢不能自主活动,双腹股沟以下感觉消失,医院
1.正确的搬运方法是
A.搂抱B.一人背C.一人抬头,一人抬足D.三人用手平直托起,保持躯体平直E.两人抬上肢,两人抬下肢
2.假设X线片显示椎体单纯压缩性骨折,压缩不到1/3,其首选治疗方法是
A.仰卧于木板床上B.两桌法过牵复位C.手术脊椎融合D.手术内固定E.石膏背心外固定
答案:D、B
对于第二题的方法临床已经少用。
记忆小卡片第三十六天: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下载丁香园手机应用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啊小儿白癜风能治好吗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