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滑脱症是指由于腰椎椎弓峡部裂,是椎体发生滑脱、压迫神经根,产生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男性多见,主要发生在L5和L4。
病因:
根据其病因可分为:
1.先天性腰椎弓中央及两侧各有化骨中心,在发育中未能连接而成峡部裂,胎儿出生时即有椎弓峡部的缺损。行走之后逐渐发生滑脱。
2.家族型或遗传性腰椎滑脱症,其原因也是先天性腰椎峡部化骨中心未能愈合,但有明显的家族型,可能系儿童时期细弱的峡部折断而成峡部缺陷。
3.后天性、疲劳骨折,峡部较细小,可能为发生峡部裂的内在因素。相对细小的峡部,在劳动、运动或轻微外伤时,易发生劳损骨折。由于症状轻或无症状而易被忽视,致骨折不连接,形成峡部裂。
4.创伤性腰椎滑脱症,腰椎峡部因外伤特别是后伸损伤,可发生骨折。
临床表现:
发生腰椎滑脱后,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仅仅在是拍片时发现。也可能会出现各种相关症状,如腰痛、下肢疼痛、麻木、无力,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异常。滑脱较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腰部凹陷、腹部前凸,甚至躯干缩短、走路时出现摇摆。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下腰痛,在正中或偏一侧,深在,劳动后加重,休息则好转。疼痛可向臂部或大腿后面放射。如压迫神经根或伴椎间盘突出,则下肢放射痛沿坐骨神经根的分布走行。
2.站立时腰生理前凸增加。
3.直腿抬高多不受限,下肢的感觉、肌力及反射正常。
4.X线片显示腰椎峡部缺陷。峡部裂隙之改变由裂隙增宽、硬化、颈部细长,向前延伸。
5.CT检查可显示腰椎峡部列。在先天性腰椎滑脱严重者,腰前凸明显,L4及L5棘突积气上下韧带常有压痛,腰部活动受限。有神经根受压征者,可根据感觉及肌力的改变来定位。
符合上述第1~3项可拟诊。第5项确诊。
(二)鉴别诊断
1.腰肌劳损和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损伤:好发于长期弯腰工作者。主要症状未腰部酸痛。劳累后加重,卧床休息后好转。但卧床过久后,又感腰部不适,稍事活动后好转。X线片可明确鉴别诊断。
2.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主要症状为腰痛。少数可向下肢放射,第三腰椎横突处压痛,无坐骨神经症状。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
3.腰椎管狭窄症:许多因素可引起椎管、神经根管、椎间孔狭窄使相应部位的脊髓、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受压的症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腰痛,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受压的症状,特别是间歇性跛行。鉴别主要靠X线正侧位和左右斜片位、CT和MRI。
4.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伴下肢放射痛。增加腹压时下肢放射痛加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X线正侧位片盒左右斜片位、CT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方案:
1.非手术治疗
(1)无症状的峡部裂及Ⅰ度腰椎滑脱患者不需要特殊治疗。
(2)口服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压痛点局部封闭,理疗,佩带腰围,加强腰背肌锻炼。
2.手术治疗
(1)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术:切除椎间盘,上下椎体作出骨粗面或一骨槽以接纳植骨。用适当器械使脱位椎体复位,于髂骨结节处取适当大小骨块,植于两椎体间,并钢板固定。术后卧床8~12周。石膏腰围固定后起床,再固定8周。
(2)椎弓切除、后路复位追健体植骨融合术:游离椎弓包括其关节突完全切除,以使神经根彻底减压。探查有无椎间盘突出,并将整个椎间盘包括软骨板及椎体皮质骨板切除。用特制脊柱撑开器将椎体间撑开并回复脊柱轴线,取髂骨块植骨。术后卧床8~12周。石膏腰围固定后起床,再固定8周。
(3)脊柱外固定支架复位、固定术:使用脊柱外固定支架治疗腰椎滑脱。受限C形臂X线机的引导下,于脱位之上方、下椎体,对没有神经根症状者经皮拧入椎弓根螺纹钉,安装外固定架;对有神经根症状者,切开减压后拧入椎弓根螺纹钉,安装外固定架。每天转动外固定支架上方的调整螺丝,进行复位,待2~3周复位后再进行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术。
预后:
对Ⅰ度以下的腰椎滑脱肺手术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但常易复发。对Ⅰ度以上的腰椎滑脱者,只要能达到充分减压、良好的复位、牢固的固定和融合,效果良好。
由于腰椎滑脱有其特有的病理解剖学改变及放射影像学特征,因此在导致腰痛的各种病因中比较容易被诊断,理应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一些患者手术治疗后症状没有改善,甚至病情进一步加重,这除与术者的技术和经验等有关外,对腰椎滑脱不同病理改变的认识及对不同治疗方法的适应证的选择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1 不是所有的腰椎滑脱都需要治疗
有些医生认为,腰椎峡部裂都需要手术治疗,以防止腰椎进一步滑脱,症状加重,神经受压。实际上,一部分腰椎峡部裂患者直到老年才出现腰痛症状,甚至一些轻度脊椎滑脱患者因无腰痛症状,终生未经治疗。研究表现,获得性腰椎滑脱患者其慢性腰痛的程度及类型与正常人无实质性差异。最新的研究提示,中年人群中,X线像诊断为轻度或中度的腰椎滑脱者其腰痛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无腰椎滑脱者无不同。因此,轻度腰椎滑脱不一定是腰痛的根源,对于无腰痛症者没有职业限制的必要,更不需要手术治疗。
2 伴有腰痛的腰椎滑脱并非都需要手术
对有腰痛症状的腰椎滑脱患者,首先应明确其疼痛的部位及性质,判断其疼痛是否与滑脱有关,因为与滑脱部位相邻椎间盘的变性、小关节病变或软组织损伤等都可导致腰痛,应针对其原因进行对症治疗,或进行试验性治疗,如制动、理疗。保守治疗无效或确定其疼痛与滑脱有关时,再考虑手术治疗。另外,对老年患者应慎重考虑下腰椎融合后可能带来的弊端。
3 根据滑脱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
腰椎滑脱有多种分类方法,常用的分为发育性滑脱和获得性滑脱,临床上以后者多见。多数骨科医生在描述滑脱程度时采用1~4级即Meyerding分级,实际上Newman系统可能更确切反映腰椎滑脱的状况。因它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与四级分类法相近,反映滑脱椎体后下角的水平移位,第二部分表明滑脱椎体前下角向前旋转的程度。重要的是手术前对患者的年龄、滑脱类型、滑脱程度、椎间盘及椎管的状态作出综合评价,从而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以期取得预想中的效果。
4 滑脱椎体的融合是手术治疗的最终目的
对腰椎滑脱患者来说,一个理想的手术应该包括受压神经组织的减压、滑脱椎体的复位、滑脱椎体与邻近椎体的融合。对伴有坐骨神经痛或间性跛行的患者,一侧或双侧神经根减压是必要的。但对轻度滑脱病人(<33%),一般不需要进行复位,只要能使滑脱椎体融合并保持腰椎的正常生理前凸,就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术者与其把精力和时间放在滑脱椎体的复位上,不如集中精力保证滑脱椎体的融合。目前市场上有多种滑脱复位固定器械,在繁多的新产品面前,我们应根据病人实际情况选择我们所需要的固定器械,而不宜盲目追求新技术,忽略了腰椎滑脱的基本原则。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