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治和预防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发病率最高,约占95%。
1.诱因
(1)腹压增加:临床上有1/3的病人有此诱因,如剧烈的咳嗽喷嚏、屏气、大便秘结等;
(2)姿势不正:无论是睡眠时或日常生活、工作中,当腰部处于屈曲位时,如突然加以旋转则易诱发本病;
(3)突然负重;妊娠等
(4)腰部外伤,尤其是暴力较轻,不足以引起骨折脱位的外伤有可能使已退变的髓核突出;
2腰突症的症状
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主要表现:
1腰背部疼痛,下肢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
2一切使腹部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下肢放射痛;
3马尾神经症状:向正后方突出的髓核或脱垂、游离椎间盘组织压迫马尾神经,其主要表现为大、小便障碍,会阴和肛周感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症状,临床上少见。
3.高危人群
1.青壮年从年龄上本病一般发生在20-50岁之间,即青壮年易发生此病比例大约占整个发病率的70%。目前高龄患者有增多的趋势
2.男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男性(男女比例约4~6:1),可能原因是男性体力活动较多,腰部活动也较剧烈。
3.重体力劳动者特别是从事弯腰者发病率较高
,从职业上劳动强度较大的产业工人多见。
4.有外伤史患者腰突症的患者有外伤史约占57%~70%,多在搬运重物时候腰部扭伤发病
5.从体型上一般过于肥胖或过于瘦弱的人易致腰椎间盘突出。
6.从姿势上每天常常伏案工作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及经常站立售货员、纺织工人等较多见。腰骶部持续震动(拖拉机、汽车司机等)
7.从生活和工作环境若环境经常潮湿或寒冷,也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
8.从女性的不同时期产前、产后及更年期为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的危险期。
4目前的保守治疗方法
(1)绝对卧床休息:初次发作时,应严格卧床休息,强调大、小便均不应下床或坐起,这样才能有比较好的效果。卧床休息3周后可以佩戴腰围保护下起床活动,3个月内不做弯腰持物动作。此方法简单有效,但较难坚持。缓解后,应加强腰背肌锻炼,以减少复发的几率,一般患者较难坚持。
(2)牵引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完成,通过骨盆牵引,增加腰椎间隙宽度,减轻腰椎间盘的压力,椎间盘突出部分回纳,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
(3)推拿按摩:适度的按摩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腰椎间盘压力,但注意力度,暴力推拿可能加病情,需要慎重。
(4)支持治疗:使用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软骨素进行支持治疗。在临床上硫酸氨基葡萄糖与硫酸软骨素用于治疗全身各部位的骨关节炎,刺激软骨组织合成更多的蛋白多糖,并促进椎间盘软骨基质成分糖胺聚糖的合成,改善症状,舒缓疼痛。
五预防措施
1注意工作时腰部的正确姿势;平时要有良好的坐姿,长期伏案工作者需要注意桌、椅高度,定期改变姿势,睡眠时的床不宜太软。
2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职业工作中需要常弯腰动作者,应定时伸腰、挺胸活动,并使用宽的腰带。
3防止腰部受到外伤及寒冷等不良因素的刺激;
4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尤其是加强腰部肌肉锻炼。长期使用腰围者,尤其需要注意腰背肌锻炼,以防止失用性肌肉萎缩带来不良后果。如需弯腰取物,最好采用屈髋、屈膝下蹲方式,减少对腰椎间盘后方的压力
六自我保健
首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应该注意的几个要点:
(1)急性期应睡硬板床,绝对卧床3周;避免咳嗽、打喷嚏、防止便秘;
(2)症状明显好转后,逐步进行背肌锻炼,并在腰围保护下,下地做轻微活动;
锻炼方法:
(1)绕环运动:两腿略微分开,两手叉在后腰部,以腰为轴心绕圈转动身体,先往左边转,再往右边转。
(2)倒步走:倒步走应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20~30分钟,要循序渐进。
资料来源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