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病原因
常见症状
治疗方法
治疗医院
预防知识
护理方法
饮食健康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脱位的影响因素

本文原载于《中华医学杂志》年第15期

自双极人工股骨头假体因其手术操作较全髋关节置换术简单,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对于治疗高龄(70岁)或者活动量不大的股骨颈骨折或者转子间骨折的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1,2]。但术后脱位仍是常见的并发症。脱位一旦发生,必须及时处理,否则将会导致严重的下肢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本研究分析因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等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发生脱位的病例资料,讨论术后影响脱位的因素。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年10月至年10医院骨科共例患者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其中男例,女例,年龄(78±7.9)岁,术前诊断单纯骨关节炎2例,右髂窝肿物行肿物切除+特制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例,股骨头坏死7例,粗隆间骨折6例,其余全部为股骨颈骨折。所有患者中合并脑梗17例(其中4例遗留后遗症),合并帕金森10例,合并老年痴呆症7例,合并精神病、焦虑等其他认知功能障碍6例。术后发生脱位共12例(3.2%),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84±4.1)岁,术前经X线检查证实全部为股骨颈骨折,其中GardenⅢ型2例,GardenⅣ型10例。其中3例患者合并脑梗后遗症(骨折同侧肢体不同程度不全瘫)(25%),3例患者合并老年痴呆症(25%),3例患者分别合并焦虑症、抑郁症(25%),1例患者合并帕金森病(8.3%),1例患者合并精神病(躁狂症)(8.3%),1例患者合并双膝关节严重内翻屈曲畸形(8.3%),1例患者因腰椎病变致双下肢肌力较差(8.3%)(表1)。

表1

12例患者术后脱位具体情况临床资料

2.方法:

12例患者中4例患者为全身麻醉,4例患者采用区域阻滞麻醉,4例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手术步骤:患者术前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均采取侧卧位,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于转子间窝切断梨状肌及外旋肌止点后予以缝线标记,骨折患者切开关节囊后首选用取头器取出股骨头并测量直径,于小转子上方1.5cm处截除残余股骨颈,然后屈曲、内收、内旋患肢,显露清楚后以盒式骨刀开髓,从最小号开始依次扩髓,安装试模并测量小转子基底至股骨颈长度。安装股骨头试模后测试活动度及各向稳定性,满意后取出试模安装假体,再次测试关节活动度及稳定性良好,后冲洗伤口并逐层关闭伤口,术毕均加固切断的外旋肌止点。假体均为生物型假体,股骨头直径平均为45(42~52)mm。

术后保持外展中立位,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并开始给予足底泵、指导患者跖屈及背屈活动等物理方法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股四头肌锻炼,并指导患者床上主动抬腿。术后第2~3天拔除尿管并扶患者下地站立,指导患者部分负重情况下进行髋关节屈曲、外展训练,并指导患者步态练习。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内科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用药物控制。

二、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0(1~)个月,其中2例患者术后5年内自然死亡。术后脱位经急诊或床旁X线证实均为后脱位,脱位发生时间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第3、3、6、8、11、(13,17)、(17,22)、21,35、69、、2天,平均26.7d,其中2例患者术后发生2次脱位。2例患者脱位后手法复位失败,当日急诊行切开复位,其中1例术中证实为股骨假体周围骨折,遂行翻修术(骨水泥假体);其余患者脱位后均手法复位成功。12例患者中,3例患者有确定暴力外伤史,大多数患者合并老年痴呆症、脑梗后遗症、精神病等,均为过度屈髋或者翻身等体位不当导致的脱位。

三、讨论

1.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脱位因素:

造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早期脱位多由于软组织张力差、假体位置不当、患者依从性差等原因[3,4]。后期脱位与髋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增大、假体松动、神经肌肉及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因素等有关[5]。(1)患者合并症的影响:分析资料发现,脱位组患者合并老年痴呆症、精神病等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的概率明显高于非脱位组,文献证实合并有帕金森病、精神病等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脱位率明显增加[6,7],有的医师甚至将帕金森病列为手术禁忌证[6],主要原因是合并有上述疾病的患者往往下肢肌力较差,而且依从性较差,不能进行系统的术后功能恢复锻炼,增加了患者跌倒等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对于这类患者,术后应适当延长下床活动时间,加强围手术期肌力锻炼。目前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适应证多为高龄、身体一般情况差、伴有神经精神疾病等,这些因素同时也成为术后发生脱位的危险因素,因此术前、术中、术后均应给予极大的







































?北京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rqmzc.com/cjzz/1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