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腰椎压缩性骨折
腰椎压缩性骨折,古称“腰骨损断”,是指以椎体纵向高度被“压扁”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脊柱骨折,也是脊柱骨折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临床多以第11、12胸椎和第1、2腰椎最为多见,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的缘故,发生率更高,是老年人常患的脊柱损伤之一。
二,腰椎压缩性骨折发生的原因
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发生,一般有以下三种原因。
1,间接暴力最常见。多见从高处跌落,臀部或双足着地后,力向上传导致腰部;或者是重物从高处掉下冲击头、肩、背部,力向下传导到腰部导致骨折;有些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严重,某些轻微损伤,如乘车颠簸、平地坐倒等,也会造成椎体的骨折。
2,肌肉拉力
当腰骶部的肌肉突然强烈收缩时,可产生相当大的拉应力,常见的会造成椎体的附件,如横突、棘突等的骨折;严重的如破伤风或其他神经系统的疾病所引起的肌肉强烈收缩,可导致胸腰椎体的压缩性骨折。
3,直接暴力
平时少见。可见于交通事故、火器伤,或是腰部被直接打击等,这类损伤往往造成脊髓损伤而有不同程度的瘫痪等严重后果。
三,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分类
椎体骨折的临床分类的标准有很多,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简单来说一般分为稳定性骨折与不稳定性骨折。
稳定性骨折凡单纯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前方压缩不超过椎体厚度的1/2,不合并附件骨折或韧带撕裂);或单纯附件(横突、棘突或单侧椎板、椎弓根)骨折均属稳定性骨折。这类骨折对脊柱稳定性影响不大,一般无韧带损伤,无明显移位倾向,在治疗上也较为简单,多用保守治疗,预后较好。
不稳定性骨折凡椎体压缩超过椎体厚度的l/2,粉碎性,或骨折伴有脱位、附件骨折或韧带撕裂的均属不稳定性骨折。这类骨折多系强烈暴力造成,脊柱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多合并韧带撕裂及脊髓或脊神经根损伤,在治疗上较困难,大多需要手术,预后也较差。
四,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诊断
多有明确的外伤史;胸腰局部肿痛,外观可有后突畸形,局部有压痛及叩击痛,腰部活动不利;伴有骨髓损伤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X线摄片可明确骨折的类型和程度;CT和MRI检查可明确脊髓受压的程度。
五,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治疗
首先明确骨折是否属稳定,是否有脊髓、马尾和脊神经根损伤,损伤程度怎样,然后再制定治疗方案。基本按照骨折的处理原则进行,即复位、固定、炼功活动和药物治疗。
稳定性骨折一般需卧硬板床6~8周。压缩性骨折者可采用垫枕疗法,枕头的适宜高度为8~10cm左右。这类骨折配合练功疗法效果较好,因为正确、适当的练功不但能使压缩的椎体复原,保持脊柱的稳定性,而且由于早期活动可增加腰背肌的力量,不致产生或加重骨质疏松现象,亦可避免或减轻后遗的慢性腰痛。具体做法:
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在木板床上,用头部、双肘及足跟五点支撑起全身,背部尽力腾空后伸。早期可采用此法。
三点支撑法:在五点支撑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患者双臂置于胸前,用头部、双足支撑用力,使全身腾空后伸。中后期可采用此法。
飞燕点水法:也称“一点法”,患者俯卧上肢后伸,小腿与踝部垫一枕头,使头部和肩部尽量后仰,同时下肢尽量绷直后伸,全身翘起,仅让腹部着床,呈一弧形,俗称“两头翘”。此法要求较高,多在前两种方法锻炼一段时间后再采用。
不稳定性骨折如果临床没有脊髓神经损伤的症状,也可以考虑保守治疗方法,但练功活动的时间应稍延后,且卧床时间应稍长。对于有脊髓神经损伤征象的,大多应考虑手术治疗。
脊髓完全性损伤尽早手术(最好争取在8小时以内),行切开复位、彻底减压、内固定术;并且最好在伤后1小时内就开始用足够量的糖皮质激素(甲基强的松龙),并维持1~3天,以使脊髓损伤减小到最小程度。
脊髓不完全性损伤除药物治疗、制动等外,应密切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若有加重或无明显好转者,或CT、MRI检查椎管内有较大骨片突入,脊髓和神经根受压明显者也应尽早手术;若逐步好转的,则可继续保守治疗。合并脊神经根损伤者,可参照脊髓不完全损伤的处理。
六,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护理
在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治疗与康复中,后期护理相当重要,尤其针对老年患者,更要注意治疗后的护理。
1,心理护理早期是在兼顾心理护理的同时,着重躯体康复的护理。因患者的心理障碍是由于躯体创伤引起,躯体康复有利于心理康复。护士应及时全面了解病人伤情,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骨折愈合过程与功能锻炼的目的向患者讲解清楚,消除紧张,增强康复信心,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争取密切配合。
2,疼痛是骨折的普遍征象,不但使患者躯体痛苦,还可增加消极情绪,影响睡眠和休息,不利于康复。护士可采用心理支持疗法缓解疼痛,一是分散注意力以减轻疼痛知觉;二是事先进行关于疼痛知识的教育,改变疼痛反应。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利于增加对疼痛的耐受性。
3,卧位和伤椎下垫枕患者住院后应平卧硬板床,去枕,以保持脊柱平直,防止发生畸形或进一步损伤。
〔1〕同时根据骨折压缩的程度,在受伤椎体下垫适当软枕,垫枕时可先低,后逐渐加高,此法利用躯干重力和杠杆原理使脊柱保持稳定的背伸,循序渐进地复位,使压缩的椎体扩张,骨折的畸形得以矫正。
〔2〕患者必须坚持垫枕,疗程不少于6周。
4,减少腹胀保持大小便通畅骨折后常因腹膜后血肿刺激内脏神经,引起反射性肠麻痹,导致粪便在肠内停留过久引起腹胀或疼痛。因而患者应进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且多饮水。腹胀时给予环形按摩、肛管排气或清洁灌肠。对因腹胀造成排尿困难者可局部热敷、听流水声、针灸或用导尿等方法。
5,做好皮肤护理预防并发症骨折后患者需长期平卧硬板床,生活不能自理。护士应帮助指导患者定时进行轴线翻身,即肩部和髋部同时翻身,避免肢体扭曲,造成脊柱扭转。翻身时嘱患者挺直腰背部,绷紧背肌,形成天然内固定夹板,一般每2~3h1次。保持皮肤清洁,做好皮肤护理,背部及局部受压处定时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褥疮发生。
七,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后期功能锻炼
意义骨折后通过功能锻炼,可发挥脊椎前纵韧带和椎间盘纤维环张力及腰背肌所起的肌肉夹板作用,避免软组织粘连及组织纤维化。坚持锻炼可使慢性腰背痛等骨折后遗症明显减少,同时也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防止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因而在疼痛减轻后,应早期行腰背肌锻炼。
原则尽早开始,先易后难,先小幅度后大幅度,次数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患者的主动活动为主,切忌粗暴的被动活动。
方法(1)复位期:垫枕1~2周,鼓励患者练习主动挺腹,1日3次,每次5~10min。
(2)5点支撑法:仰卧,用头部、双肘、双足跟5点支撑起全身,使背部腾空后伸,伤后1周左右进行。
(3)3点支撑法:仰卧,双臂置于胸前,用头及双足支撑,拱腰臀及背腾空离床,有利于腰背肌锻炼,伤后2~3周进行此项练习。
(4)4点支撑法:仰卧,用双手,双足4点支撑在床上,全身腾空呈拱桥状,伤后3~4周进行。
(5)飞燕点水法:俯卧,颈后伸稍用力后抬起胸部离开床面,两上肢向后背伸,两膝伸直,抬双腿以腹部为支撑点,形似飞燕点水,5~6周后练习。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关于身体损伤的更多问题,请北京看白癜风病的医院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