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突出后压迫神经根,进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是引发腰腿痛的最常见疾病;突出的主因是椎间盘退变、韧带钙化、过度负荷、急(慢)性劳损、外伤、脊柱畸形、风寒邪湿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表现大多数为长期腰痛、腰背痛、腰腿痛或腰痛、腰背痛、腰腿痛反复发作,可有单纯性腰痛,腰背痛或单纯坐骨神经痛,或腰痛与坐骨神经痛并存,或马尾神经压迫症等表现形式。休息或卧床时减轻,弯腰下蹲,咳嗽及大便用力等使腹压增加又使疼痛加重。部分患者有间歇性跛行,有并发椎管狭窄的表现。
一般认为发生腰痛的原因主要是:椎间盘突出刺激外层纤维环和纵韧带中的窦椎神经纤维;形成神经根炎,局部充血、肿胀,表现为钝痛、刺痛或放射痛。一般临床感觉异常如麻木、疼痛、酸胀、感觉过敏、感觉减退等,进而逐渐出现运动功能的损害,如肌肉无力、萎缩、膝关节活动受限及膝关节疼痛等。
由于绝大部分(95%)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于腰椎4、5关节及腰骶关节,故大多伴有坐骨神经痛症状;表现为臂部及下肢胀痛麻木以及沿坐骨神经走向的放射疼痛或“触电感”。坐骨神经是全身的最大的神经,其的分支主要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如腰4、腰5椎间盘突出,腰5神经根受压,腰5、骶1椎间盘突出,骶1神经根受压,都可能会引发腰腿痛;疼痛逐渐发生,可呈放射性,由臀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至跟部或足部,可出现足背麻木等症状。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一般在腰4、腰5或腰5、骶1之间,使马尾神经受压,表现为腰背痛,双侧坐骨神经痛,足底、会阴部麻木及大小便异常改变等。
上段腰神经根受压,主要影响股神经,可出现大腿前内侧部分,小腿内侧或腹股沟的疼痛。具体来说,腰1神经受累,会出现大腿前侧痛;腰2神经受累,会出现下肢前侧麻痛,发胀;腰3神经受累,易出现双侧腰痛。腰4神经受累,易出现腰背痛,大腿外侧及小腿前侧痛,小腿内侧麻木,股四头肌无力,膝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我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所致的文字表述是值得商榷的。到底是纤维环的大部分或者全部破裂?或仅是小部分破裂,纤维环尚完整?如果维环完全破裂即开放式突出是不多见的。我师三十多年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数万例以上,只遇到一例真正是纤维环完全破裂后髓核突出的。如果真正是纤维环全部破裂后髓核突出的,会引起病灶处的粘连,炎症,是需要手术治疗的。所以个人认为更合符情理的说法应该是“腰椎间盘膨出”,或者腰椎错位、侧弯更贴切。实际情况是“腰椎间盘突出”少见,腰椎间盘膨出多见,同时这两个概念能分开应该更好,才容易清楚明白,才不会被误导。许多腰腿痛、腰背痛和腰椎间盘突出无关,如骶髂关节错位,就可以引起腰腿痛;而许多人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并没有出现腰腿痛,也就是说腰椎间盘突出并不一定有腰椎间盘突出症。
其实,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的关键原因是各种因素使脊柱内外失衡,肌张力不均,韧带疲劳等,造成腰椎失稳,椎体移位,倾斜、旋转,椎间隙改变,椎间盘受压或椎间孔变窄,神经根被激惹所致。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纤维环和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弹力下降,椎间盘结构松弛,软骨板退变,肌肉、韧带功能减退,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椎体间间隙变窄,引起症状。一些外力作用下,造成腰椎扭伤,可形成如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而引起腰痛。
腰椎间盘突出,关键是椎体、肌肉、韧带等的受伤,慢性劳损,感受风寒邪湿,退变等,使腰椎失稳、倾斜、旋转等改变,导致腰椎侧弯,生理曲线加大,引起滑脱,生理曲线变直甚至后凸,进而使椎体的间隙发生改变,椎间孔变窄,椎间盘受压而突出,变性,故需要通过调曲,椎体复位,解除肌肉痉挛,水肿炎症,恢复腰骶椎的正常生理曲线、椎体排列及脊柱的内外平衡,椎体间的间隙回归正常,椎间盘自然会归纳,症状自然会消失。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一定要有整体观,要从多方面去考虑。例如骨盆的不正、倾斜、旋移,必然导致腰椎的倾斜、旋转、侧弯,椎间隙和椎间孔改变,椎间盘自然会受压突出。同样道理,有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椎体移位,腰椎侧弯的,往往伴有骨盆不正,它们之间往往是相互相成,相互作用影响的;同时,腰骶椎不正,自然而然还会影响到胸椎和颈椎的失稳,导致脊柱侧弯。
触诊,拍片可见腰椎侧弯,腰椎滑脱,后凸,骨盆倾斜或者旋转,骶髂关节不正,假性长短腿,阴阳脚,腰骶角变大或变小,竖脊肌痉挛,腰背肌不对称等。按压错位的腰椎棘突旁、内凸后凸的棘突、腰骶关节、骶髂关节、耻骨联合关节等可会有酸痛,腰痛时间长的、骨盆不正的髋关节可能伴有半脱位。高抬腿试验阳性等。这些多需要作详细的检查才能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神经被牵扯压迫引起的的腰背痛、腰腿痛,为大多数人所重视,但对于其所引发的相关疾病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或根本不了解。如腰1神经异常,会引起便秘、腹泻、疝气、结肠炎、皮肤病、排尿异常;腰2神经异常,会引起阑尾炎、夜尿症、静脉曲张、子宫出血、不孕症、卵巢(输卵管)疾病;腰3神经异常,会引起小产、膝无力、生理痛、月经不调、膀胱疾病、腰及脚部发冷;腰4神经异常,会引起痔疮、阳痿、水肿、前列腺疾病、不孕不育、大腿萎缩;腰5神经异常,会引起痛风、蛋白尿、尿毒症、易流汗、子宫病变、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体质过敏、免疫力下降、免疫功能紊乱、癌症等等。故我本人一直认为腰酸背痛不是小事,不是忍一下过去,或吃止痛药,贴膏药消炎止痛解除症状就可以的,最重要的是要解除腰骶部相关神经的被激惹状态,防止引起相关的疾病和其他病变。
现在为什么这么多人患上腰椎间盘突出症?赤手道医认为这和我们的工作、生活姿势习惯密切相关。例如睡软床,越是贵的床越是软的多(红木除外),这最容易造成腰椎滑脱(腰椎滑脱有些造成椎管狭窄,有些造成腰椎间盘突出,有些情况是腰椎间盘突出同时伴有椎管狭窄),而腰椎滑脱者是触目惊心的多,这是我自己在临床中所遇所见所得出的结论。汽车的普及,使许多人以车代步,长期的震动,使腰椎间盘承受较大的压力,加快了椎间盘的退变和突出。受“心脏在左边要靠右边睡觉”的影响,许多人长期单边侧睡,使脊柱受力不平衡,肌力紧张,导致腰椎侧弯,骨盆倾斜。(临床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怀疑这个理论并没有认真临床实践研究过,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不知害了多少人!提出这个理论的医生完全称得上是人类医学史上最大的最可怕的刽子手!)随处观察,没几个人“坐如钟,站如松”的,往往是跷着二郎腿,东倒西歪的坐着,随着时间的推移,腰部的慢性劳损,腰椎不出问题就怪了。长期单肩背包对脊柱中轴力线的改变;女士的高跟鞋使腰骶角加大,腰椎失稳进而造成腰椎滑脱;过激运动、单边运动,摔伤骨盆等等,都会对脊柱不平衡,腰椎间盘突出造成很大的影响。腰骶椎错位,会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内分泌代谢失调,产生胰岛素抵抗,机体炎症性改变,引起代谢综合征,血管硬化,微循环障碍等,引发糖尿病、痛风等内分泌代谢疾病或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腰骶椎不正,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亢进,造成自身免疫反应或变态反应,易引发类风湿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腰骶椎错位,易引起免疫功能缺陷,免疫力低下,引发癌症、易感染等免疫缺陷相关疾病。总之,腰骶椎错位,易引起系统性全身性的疾病,是机体的多病之源。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全球一半的人身上同时患有10中以上的疾病,赤手道医认为这些患者的腰骶椎是错位的。反过来,从一些医学调查统计数据来就可以发过来知道腰骶椎错位的患者数以亿计!如我国有九千万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上亿的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2亿以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2亿以上的过敏性体质患者,10%以上的慢性肾病患者,13%的人不孕不育,越来越多的风湿疾病及癌症患者,且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发展,上述的这些患者,腰骶椎(骨盆)都是不正的,也就是说基本上都患有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外贴膏药有一定疗效,是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后,牵扯、压迫(有人研究认为神经受压时只是麻木,没有疼痛,当神经周围有水肿炎症时,才出现疼痛,而神经受压迫也不多见,往往是过度牵伸所致)神经根,造成神经根周围气血不通、水肿炎症,通过膏药消除水肿炎症,可以暂时不痛或缓解疼痛。但真正治愈,还是需要铲除病源,即解除神经根被牵扯被刺激状态,这必须要恢复腰骶椎的内外平衡。
腰椎间盘突出症,绝大部分可以通过手法保守治疗治愈,如果患者能配合功能锻炼效果就更好了。手术治疗要视情况而定,不作评论。但有这一点物理常识我们要记住:在同等的作用力下,如果受力面越大,作用力就越小;而受力面越小,作用力就越大。脊柱的平衡和受力,同样也适应上述的理论。假设手术时切除了患椎的棘突或者椎间盘,钉上了固定的材料,患处的受力状况自然就会随之而改变,肌力不平衡,整个脊柱的内外平衡就会被打破,不用多久,旁边或者其它部位的椎体就可能会失稳而位移,椎间盘被挤压、牵扯就会突出;而且手术治疗如果不作骨盆矫正,骨盆依然倾斜旋移,长短腿、阴阳脚不改变,仅作腰椎的局部治疗,连“地基”都不平衡,有可能达到真正治愈吗?!
手法治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例子很多很多了,没必要列举。对我来说,“内病外治、内病脊治,多病同源、多病同治”才是我们追求的最高最终目标,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引起的相关疾病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