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跷二郎腿的6个可怕后果
01
导致膝关节疼痛
正常人的脊椎应该是一个“S”形,但如果长期跷二郎腿,就会导致驼背出现,时间一长,脊椎就会变成可怕的“C”字形。而导致腰肌劳损,出现腰酸背痛。
03
加重静脉曲张
跷二郎腿时,跷起来腿的后部及腘窝处静脉受压,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力增高,这些都是造成下肢静脉曲张的隐患。
所以如果感到两腿肌肉麻木或酸痛时,应立即将其放平,用双手反复揉搓或拍打,以缓解疲劳,尽快恢复血液通畅。
04
不利于生殖器健康
当两条腿交叉在一起并且肌肉处于持续收缩状态时,腿部、会阴部位的散热减少产热增多,导致局部温度上升。
男性睾丸的生精功能在高温条件下会减弱,不利于精子的存活,长时间这样就会导致精液质量下降,甚至会引起不孕不育。
女性生殖器在高温环境下也更易细菌的生长,增加妇科炎症风险。另外,经长期观察研究表明,跷二郎腿是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05
导致一过性血压高
跷二郎腿时,交叉双腿的动作可能会触发一过性血压升高,引起一些不适症状。因此,在测量血压时,高血压患者的双腿一定要保持自然、放松的状态。
06
造成下肢血栓
烟民、患有房颤、糖尿病等病的患者,要避免跷二郎腿。这是因为,跷二郎腿会使下肢血流不畅,可能会导致下肢血栓。
如何将二郎腿的危害降到最低?
如果改不了跷二郎腿的习惯,美国年奥运水上项目治疗师纳勒什劳建议:
1、跷二郎腿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
2、注意两腿交替。
3、每坐1小时,就要起身活动5分钟。
4、就坐时正对办公区域,臀部接触到椅背,身体坐直,脚下适当用小凳或纸箱垫高,可有效减轻“跷二郎腿”的“瘾”,可以尝试一下哦~
另外,如果孕妈想顺产,请戒掉二郎腿。
孕妇长时间跷“二郎腿”的结果是骨盆、腰椎和脊椎偏位,不但会引发腰痛、下背痛、椎间盘突出,还有可能变成长短腿,导致胯骨变大和变形。
且怀孕期间胎儿正在下腹部,跷“二郎腿”时胎儿也会受到压迫,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因此,孕妇要特别注意别跷“二郎腿”。
最后,其实跷二郎腿也并非一无是处。若骨盆本身高低不平,比如左高右低,建议可以跷起右腿坐着,纠正骨盆倾斜角度。而且,产后女性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跷二郎腿,可增加骨盆稳定性。
椎小关节错位是脊椎病发作的主要原因
摘要:以前普遍认为,颈椎病发病原因是骨质增生、椎间盘变性。但是脊椎的椎间盘变性和骨质增生的轻重均与临床症状不成正比。我们研究证明,椎小关节错位是脊椎病发作的主要原因。
椎小关节错位(displacement),比脱位(dislocation)、半脱位轻,目前尚无诊断标准(临床和放射学诊断)。
脊椎小关节错位可有5种类型:
①左右旋转式错位。
②左右侧摆式错位。
③前后滑脱式错位。
④倾位仰位式错位。
⑤混合式错位。
椎间关节错位造成的椎管和椎间孔的变形变窄,经准确和轻巧的正骨手法纠正后,能恢复到正常或代偿范围,使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每个脊椎病患者的代偿功能,与其先天性的椎管矢状径、椎间孔横径相关,与椎间孔的纵径无关,故老年性脊椎退变,椎间隙变窄,其椎间孔虽纵径变短,椎间孔由椭圆形变成圆形,仍能代偿而不发生颈椎病,反之,年轻人无明显的脊椎退变,因外伤或姿势不良引起椎小关节错位,导致脊椎病的发作。
椎间盘膨出、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等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占有一些空间,如无椎间关节错位,多能代偿而不发病,若有错位发生,同等的错位程度,则比无上述病理改变者,临床症状更重。正骨手法纠正错位关节,能恢复到代偿范围,取得临床治愈疗效。
椎间盘突出症(颈、胸、腰),以往认为推拿能治愈的机理为
a,使突出物还纳;b,将神经根位移,避开突出物;c,将突出的髓核推破而减压。
自从有了CT、MRI后,这些推理巳被否定。我们的研究证明:绝大部分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部位,都并发有椎关节错位,正骨整脊(比传统手法轻巧、安全)将错位复正,使椎管和椎间孔恢复到正常范围后,使其恢复到能代偿的范围,故临床疗效显著,90%以上患者,能免除手术治疗。
众所周知,“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X线片显示往往不一致”,也即是说,脊椎的椎间盘变性和骨质增生的轻重均与临床症状不成正比。这是近百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的共识。
脊椎病(颈、胸、腰、骶)的临床诊断标准仍以症状、体征及X线照片(CT、MRI)为主,排除结核、肿瘤、嗜伊红细胞肉芽肿,外伤者排除骨折和脱位。目前脊椎病的X线照片诊断标准,是以有椎间盘变性(膨出、突出)、骨质增生、韧带钙化作为脊椎病的诊断依据。脱位、半脱位有明确的诊断标准,而椎小关节错位比半脱位轻,放射诊断,目前尚无公认的统一标准,这是漏诊的关键原因。
随着脊椎病相关疾病诊治课题的深入研究,尤以经过例(分五个年龄组)正常人的颈椎X线照片的测量取证与例病者颈椎X线照片对比分析,特别是通过动物实验的验证,使我们认识到椎小关节错位是脊椎病发作的主要原因。
脊椎病除外伤直接致病者外,大多数由慢性劳损、老年性退行性变、内分泌紊乱、体质虚弱等基础病因,导致椎间失稳,在一定诱因下,引发椎间关节错位而发病。
老年性脊椎退变使椎间隙逐渐变窄,椎管内外韧带相对松弛或成皱折状,椎间孔纵径变短,由椭圆形变为圆形,如椎间关节功能良好者,椎管、椎间孔和血管通道仍能代偿而不会受损害,不致伤害脊髓、神经根及动、静脉,这是许多老年人健康状态良好,而未患脊椎病的原因。
反之,无论是何原因造成椎间关节错位,不论错位类型,使椎管、椎间孔横径变形、变窄,达到一定程度而失代偿时(各人的代偿范围与先天性脊柱中的神经、血管通道宽窄相关),即会发病。人们因外伤(婴儿因产伤)发生的脊椎病,早期尚无退行性变,临床症状重而X线片难有退变性的表现,这就是“不一致”而被漏诊的主要原因。
相反,不少临床上经手法治愈的椎间盘突出症和脊椎骨质增生的患者,复查X线照片、CT、MRI,治疗前、后对比结果,其突出物形态变化不大,或依然如故,证明临床疗效是手法将错位关节复位,使椎管和椎间孔容积恢复到代偿范围,解除了骨性压迫而收到临床治愈的疗效。
收治一名颈椎病者,女,51岁,误诊为神经官能症31年(20岁发病),无法正常学习和工作,被迫提前因病退休,以往曾摄颈椎X线照片,排除颈椎病(无退行性变),直到50岁后,颈椎退变在X线片显示有了骨质增生、椎间盘变性后才确诊颈椎病,来我所诊治,很快获得治愈。
近年国内、外有专家巳重视脊柱失稳的研究,取得许多研究成果,我国周秉文教授专题总结出“脊椎失稳症”,提出五种失稳病因:①外伤性;②退变性;③医源性;④病理性;⑤先天性。(引自《实用脊柱病学》);
张长江教授在研究颈性视力障碍中,将恒猴颈椎人工移位与人工切除颈上交感神经节,作对比观察,证明颈椎移位、复位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与交感神经密切相关。不少学者在研究我国医学手法过程中亦巳充分证明,临床上大多数脊椎病应用手法治疗能获得良好疗效。
椎小关节错位(displacement),比脱位(dislocation)、半脱位轻,目前被称为滑椎或关节功能紊乱。但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脊椎关节功能紊乱”,在临床上的症状,是可以在患者改变体位而使症状消失的。
而“脊椎关节错位”,患者改变体位只能使症状减轻一点,而不会消除,由此可见,椎关节错位比关节功能紊乱重,又比半脱位轻。脱位、半脱位和错位,都会造成脊柱力学失衡,将引起其上/下相关的脊椎发生病理性(退变加速)变化,发展成脊柱侧弯或推间盘损害。
(1)脊椎小关节错位可有5种类型:①左右旋转式错位。②左右侧摆式错位,其下位椎的上关节突或钩状突将移向椎间孔内,能导致患侧椎间孔变形变窄,孔内横径比其上或下一个椎间孔<1/3时,神经根可有刺激症状,随体位改变而症状可时轻时重;
<1/2时,将有持续性根性损害症状,随体位改变症状可稍减轻或加重,此种情况在颈椎45°斜位片可观察到。
③前后滑脱式错位。④倾位仰位式错位,若椎体滑移的程度大,将损害到椎间盘(膨出或突出)、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和黄韧带(损伤、钙化、皱褶、肥厚),导致椎管矢状径狭窄。⑤混合式错位,兼有上述损害。
(2)椎间关节错位造成的椎管和椎间孔的变形变窄,经准确和轻巧的正骨手法纠正后,能恢复到正常或代偿范围,使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3)每个脊椎病患者的代偿功能,与其先天性的椎管矢状径、椎间孔横径相关,与椎间孔的纵径无关,故老年性脊椎退变,椎间隙变窄,其椎间孔虽纵径变短,椎间孔由椭圆形变成圆形,仍能代偿而不发生颈椎病,反之,年轻人无明显的脊椎退变,因外伤或姿势不良引起椎小关节错位,导致脊椎病的发作。
(4)椎间盘膨出、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等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占有一些空间,如无椎间关节错位,多能代偿而不发病,若有错位发生,同等的错位程度,则比无上述病理改变者,临床症状更重,在例颈椎病统计中,因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椎间盘突出等病因直接引发的(无关节错位),只占18.9%,而有这些退变又因关节错位才发病者,则占36.93%。正骨手法纠正错位关节,能恢复到代偿范围,取得临床治愈疗效。
(5)椎间盘突出症(颈、胸、腰),以往认为推拿能治愈的机理为:a,使突出物还纳;b,将神经根位移,避开突出物;c,将突出的髓核推破而减压。自从有了CT、MRI后,这些推理巳被否定。
我们的研究证明:绝大部分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部位,都并发有椎关节错位,正骨推拿(比传统手法轻巧、安全)将错位复正,使椎管和椎问孔恢复到正常范围后,使其恢复到能代偿的范围,故临床疗效显著,90%以上患者,能免除手术治疗
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