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椎管
脊柱是由一块块带孔的骨头组合起来的,而这些带孔的骨头摞在一起,就形成了椎管。椎管里面主要走行的是脊髓,脊髓又分叉出很多神经根。这些神经根经过椎管两侧的椎间孔走出。
椎管的前壁由椎体后面、椎间盘后缘和后纵韧带构成,后壁为椎弓板、黄韧带和关节突关节,两侧壁为椎弓根和椎间孔。
二、腰椎管狭窄的原因
椎管狭窄可以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
1、发育性腰椎管狭窄:这种椎管狭窄是由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包括营养、外伤等原因造成的先天性椎管狭窄。大部分人开始可能不出现任何症状,但到中年以后,由于脊柱的一些老化或损伤,会有椎管狭窄症的症状及体征出现。
2、后天因素导致的椎管狭窄:这个主要是因为脊柱的退化引发的:
(1)间盘突出:当间盘突出时,突出的间盘会占用管腔的位置,从而导致椎管狭窄。
(2)黄韧带、后纵韧带肥厚:当脊柱出现退化不稳定时,黄韧带及后纵韧带受到的应力增高,常常会导致其变性或断裂,而长期的损伤、修复过程必然使黄韧带、后纵韧带增厚,那么椎管官腔的空间就会变小,从而导致椎管狭窄。
(3)椎小关节增生:所谓的椎小关节,指的两个椎体之间的关节。正常的椎小关节表面是有软骨的,活动也比较自如。但是当脊柱发生退化后,关节表面的软骨磨损,出现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从而产生骨质增生。(原理类似于我们的手经常干活、摩擦会长茧子。)这些增生的骨质占用椎管或椎间孔的位置,从而出现椎管狭窄。
(4)椎体滑脱:当椎体发生错位滑脱时,因为上下椎管前后移位,使椎管进一步变窄。
(5)脊柱外伤:脊柱受外伤时,特别是外伤较重引起脊柱骨折或脱位时常引起椎管狭窄。
三、腰椎管狭窄症的症状
一般椎管狭窄的患者主要的特点是症状重,但临床体征轻。
1、下腰痛:疼痛一般比较轻微,卧床休息则减轻或消失,一般腰向前屈没有症状,后伸时症状明显。
2、明显的腰腿痛症状和间歇性跛行:这是椎管狭窄的症状表现最主要的一点。患者常在步行一、二百米,甚至是十几米时产生腰腿痛,弯腰休息一会或下蹲后症状会立即减轻或消失,若继续再走,不久疼痛又出现。脊柱后伸时症状加重,前屈时症状减轻。
3、马尾神经压迫症:出现马鞍区的症状与体征以及括约肌的症状,严重者可以导致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碍,甚至造成下肢不完全性瘫痪。
4、神经根管狭窄引起相应的神经根受压迫或受刺激症状及体征。有些病人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另一些表现为持续性放射性神经根症状,多为酸痛、麻痛、胀痛、窜痛,疼痛的程度不同。神经根症状的部位与受压神经根有关,表现为相应的神经根性分布区针刺觉减弱、痛觉异常、肌肉力量减弱及腱反射异常。
腰椎管狭窄患者会感觉到腰腿疼痛,严重的话,还会感觉下肢无力。患者行动不便,主要体现在站着或者走路的时候,更疼了。而略蹲或者稍坐可以缓解疼痛。虽然行动不便,但是这并不能阻碍患者运动。运动是可以帮助缓解病情的。但是对患者的锻炼,必须慎重,以免过度的运动导致对腰椎的损害,从而引起病情的恶化和加重以下是锻炼的方法:
1、抬腿
通过伸直腿抬高,可以锻炼腘绳肌和股四头肌,对于患者病情好转有帮助。病人在床上平卧,然后双腿交替抬高,然后慢慢放下。重复动作。在抬腿的时候,下肢和上身成直角。
2、侧卧
锻炼梨状肌舒缩,侧卧位是腰椎管狭窄患者锻炼的方法之一。病人在床上保持侧卧姿势,然后上边的腿慢慢抬高,抬腿时应尽量使两腿之间的角度为直角,两腿交替进行。此方法可帮助下肢的外展肌群和臀部得到锻炼。
3、半位仰卧起坐
此动作有利于增强腰腹肌。仰卧屈膝,收臀收腹,腰部平抵地板,慢慢抬头抬肩离开地板,而腰部要平抵地板。保持几秒,复置原位。放松后重复。如顺利完成十次,可于抬头抬肩后进一步抬高背部。开始练习时可以足抵物助力,当腹肌增强后即可撤之。做动作的时候不能为增加高度或次数猛拉用力超出能力限度,动作要柔和平稳。
4、坐位前屈
此动作可增强腰背肌,还可以拉伸腰背、腘绳肌。硬靠背椅上在,双脚平放地板,双膝分开,间距不超过12英寸,手臂放于膝上。收臀收腹使腰部平抵椅背。上身向前屈,使头的位置在两膝盖之间,用手触碰地。尽量前屈,保持动作几秒,慢慢直腰后伸至起始位。放松,重复动作。
5、早期锻炼
在腰椎管狭窄患者发病初期也可以进行一些早期锻炼,可以达到解除腰背肌的痉挛的效果,使脊柱间隙增宽,缓解椎间盘受到的压力,使突出的间盘回缩复位。
6、后期锻炼
俯卧式腰背肌锻炼器可以帮助锻炼腰背伸肌,下肢锻炼器可以帮助锻炼下肢后群肌肌力。
总的来说,患者平时需要做一些锻炼来帮助恢复。长期躺在床上,是不行的。在床上也是可以锻炼肌肉的,以上就有几个方法是在床上进行的。以上的方法可供参考,具体患者要怎么锻炼,可以询问一下医生的意见。
咨询更多骨病问题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