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整脊的人,最容易被那些半脱位编码给搞乱,但事实上只要理解透了脊柱的三维模型,抓住几个关键的变化,就能化繁为简,快速地记住这些编码。
当然,记编码不是目的。那为什么要有编码呢?无非是制造标准化流程。老外最喜欢搞标准化,比如肯德基,标准化出餐,简单方便,还统一了口味。所以编码的作用就是,不管来了什么病人,只要编码一样,治疗的手法就一样,连思考的时间都省去了。治疗过程标准化,可以快速提高工作效率。
但如果你看了一串编号,最后还要经过一番思考把它翻译成能理解的半脱位模型,那还不如不要它,直接对照着片子下手就是了。事实上,临床中有很多的大家也确实是不记编码的,看一眼片子,什么都明白了。真正的要领在于掌握核心的原理和核心的技术。
切如正题。首先要明白,在脊柱半脱位模型中最复杂的是一头一尾,即颈椎和骨盆。骨盆是最容易让搞中医的人忽略的,因为我们每天都在整颈椎、整腰椎,谁还管它什么骨盆啊,也没听病人说过骨盆疼啊。但在整脊中是非常看重骨盆的,认为骨盆是整个脊柱的地基。
颈椎共七节,最复杂的也是一头一尾,即环椎、枢椎和大椎,最难理解的是环椎和枢椎。今天先啃最难啃的骨头——颈椎当中的环椎。
环椎半脱位
先记住要领:环椎发生偏位分四个方向,如下,不要颠倒了顺序,最后把四个组合到一起,就是一串完整的环椎编码。
1、向前偏位。
2、上下偏位。
3、横向偏位。
4、旋转偏位。
1、向前偏位。
因环椎生理结构的特殊性(没有椎体和棘突),其与下部相连主要依靠齿状突,也正因为齿状突的存在,使得环椎只能往前移位,而无法向后移位(环椎像以个铁圈,套在了齿状突上,齿状突挡住它,使得它无法向后移动,除非骨折)。
故环椎的偏位编码第一个字母就是A,即向前偏位。不需看片,只要是环椎,其编码第一个字母就写A。反过来也成立,只要看到编码的第一个字母是A,那么指的必定是环椎。
2、上下偏位。
此要通过颈椎侧位片来观察。方法有很多种,标准做法是在纵轴方向通过齿状突画条直线,作为中心线,然后垂直该线画条横线,为齿状突垂直线,再画环椎的前后弓平面线。理想状态下,齿状突垂直线与环椎前后弓平面线是平行的。
若齿状突垂直线与环椎前后弓平面线不平行,在颈前方交叉,即形成闭口,此标为“I”,意为向下偏位,若在颈后方交叉,也即在颈前方形成开口,此标“S”,意为向上偏位。
此即环椎的第二个编码,I或S。
3、横向偏位。
此比较简单,在前后张口位片上,测量环椎的两个侧块内侧缘到中心线的距离,哪一侧的距离远,表明环椎往哪一边横移了。往左边横移就标“L”,往右边横移就标“R”。
但须注意,中心线一定要画准,可以是枕骨大孔的中心垂线,也可以是耳后乳突连线的中心垂线,也有以牙齿为参照画垂线的,但我不建议,几个方法我都试过,会发现,前两个方法画出来的中心线相差无几,但以牙齿参照画的线就千差万别。毕竟,大家的头颅骨长的还是比较标准,牙齿长的歪歪扭扭的人就多的是了。
此即环椎的第三个编码,L或R。
4、旋转偏位。
这个也很简单,重在理解。仍在前后张口位片上,测量环椎两个侧块的横径,一定要用同一标准测量,比如选择测量最窄的地方,那么就左右都要测量最窄的地方。
测量出后,记住,侧块横径长的代表其往前旋转,短的代表其往后旋转。如果不能理解,拿一个模型对着光源多试试就明白了。往前的标“A”,往后的标“P”。
但左右两边旋前和旋后一定的相对存在的,一个旋前,另一个必定旋后,哪边才是真正的旋转呢(原发性旋转)?
此就要根据前一步骤来判断。故前面让大家一定要记住顺序。旋转往往发生在环椎的横移侧。也就是意思为只有确定了第3步骤中的横向移位后,才能定环椎第四个编码。
同样参考上图。
此即环椎的第四个编码,A或P。
四个方向的偏位讲完了,说好的编码呢?
其实重点就是理解以上四个偏位,四个偏位字母进行排列组合(当没有某个偏位时就省略掉该编码),那么所有环椎的偏位编码就全出来了。
我们试试来排列组合:
第一种情况:先假设四个方向的偏位均存在。
第一个编码为A,雷打不动。第二个编码可以是I或S,第三个编码可以是L或R,第四个编码可以是A或者P,存在以下8个排列组合。
第二种情况:假设不存在向上向下偏位,即无第二个编码,共6个排列组合。
第三种情况:假设不存在旋转偏位,即无第个四编码,共4个排列组合。
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你也许要问,还有假设不存在第三个编码的情况呢?第三个编码不存在,第四个编码也就没有了,只剩下第一、二个编码,也就没意义了。
总结,环椎半脱位存在4个方向上的偏位,组合后共计有18种偏位,即18个编码。
当然,如何再组合枢椎的偏位,那就变化无穷了。请听下回分解。
好了,码字还是挺辛苦的。如果对您有收获,请先收藏,以后慢慢研究。如果对您没有帮助,请转发朋友圈,去祸害他人。
或者点赞,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