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腰痛,又称腰痛,译自英文的“Lowbackpain”,广义上指的是一个人胯上胁下,包括腰椎、骶椎、腰骶关节、两侧骶髂关节及其邻近的组织(如肌肉、韧带、筋膜等)等部位的疼痛。大部分人在一生中或多或少的遭受过腰痛的侵扰,走路多了会痛、工作久了会痛、运动长了会痛,甚至休息时也痛。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腰痛的发生越来越年轻化,据估计我国10-18岁的青少年中,下腰痛发病率高达30%。一旦发生腰痛,许多人往往会惴惴不安:我是不是得了腰椎间盘突出?其实,腰痛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下腰痛的原因为了应对各种活动和负荷,腰骶部有着强大的肌群及筋膜,容易发生肌筋膜炎、纤维织炎、慢性劳损和神经卡压;
腰椎病变(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腰椎骨性关节炎);
韧带及椎间盘疾病(前纵韧带、骶髂韧带及椎间盘的骨化,棘上韧带、棘间韧带的损伤);
腰椎变异(骶椎腰化、腰椎骶化);
先天或后天脊柱疾病(强直性脊柱炎、腰椎侧弯);
脊柱的良恶性肿瘤(椎管内的脊膜瘤、神经鞘瘤,位于椎体的血管瘤、骨髓瘤以及转移瘤);
腰椎外伤(压缩骨折、小关节半脱位、腰椎峡部裂和腰椎滑脱);
腰椎感染(化脓性椎间盘炎、结核、慢性骨髓炎、真菌感染);
其他相关疾病(类风湿、泌尿系、妇科及血管疾病);
看到这么多的原因,是不是有点眼晕了。然而,实际生活中腰痛的发生有90%以上是非特异的,就是可以排除明确的解剖改变,由机械性和软组织的损伤导致的。青少年长时间使用手机和电脑,常习惯性弯曲腰椎,使头颈部弯向屏幕,腰椎受力不均匀,腰椎两侧肌肉容易疲劳,在局部增加的压力下不仅容易发生腰背肌筋膜炎,椎间盘也容易突出。在各种体位中,坐位前倾是腰椎间盘承受压力最大的一种。
如何诊断详细询问病史,有无下肢放射痛、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
必要的影像学和辅助检查,腰椎的X线、CT和MRI等,不管结果是阳性还是阴性,都有辅助意义。另外患者有无高热、血沉、CRP和类风湿因子都对诊断有帮助;
正确的查体,特别是神经查体,患者进行腰部的屈伸侧弯及旋转动作、跟腱反射、膝跳反射、“4”字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和股神经试验,观察患者腰部是否对称,有无侧曲。
下腰痛的治疗包括理疗、牵引、高压氧、水疗、针灸、草药、卧床、膏药、止痛及营养神经药物、休息、腰椎减压融合等。
根据不同的原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一旦出现腰痛,千万不可擅自采取治疗,否则有可能不仅不能减轻,还会加重原有的腰痛症状。对于非特异性腰痛的病人,应用止痛药物并结合良好的主被动锻炼和康复治疗方案,很多是可以缓解甚至痊愈的。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应加强腰腹部肌肉力量的练习;推拿按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肌肉痉挛,但应避免暴力导致病情加重;腰椎牵引,促进椎间盘回纳;脊柱手术应尽量减小创伤、彻底减压、稳定脊柱。
然而,如何预防下腰痛的发生,才是我们应该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