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脊柱损伤及骨盆骨折
1.三柱理论?
答:将胸腰椎分成前、中、后三柱,
前柱:前纵韧带、椎体的前1/2和椎间盘的前部;
中柱:后纵韧带、椎体的后1/2和椎间盘的后部;
后柱:椎弓、椎板、黄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关节突关节、棘突。
2.脊柱骨折的形态分类?
答:压缩骨折;爆裂骨折;撕脱骨折;Chance骨折;骨折-脱位(fracture-dislocation)。
3.Chance骨折:经椎体、椎弓及棘突的骨折。
4.脊髓震荡和脊髓休克的定义?
脊髓震荡(concussionofthespinalcord):脊髓神经细胞遭受强烈刺激而发生超限抑制,脊髓功能处于生理停滞状态,脊髓实质无损伤。
脊髓休克(spinalcordshock):脊髓与高级中枢的联系中断以后,断面以下的脊髓功能丧失并有暂时丧失反射活动,处于无反应状态,称为脊髓休克。
5.脊髓休克与脊髓震荡的鉴别
鉴别要点
脊髓休克
脊髓震荡
脊髓损伤类型
严重脊髓损伤
轻微脊髓损伤
神经功能改变
感觉,运动,反射三者全部消失
感觉,运动,反射三者可消失,但有所保留
截瘫程度
完全性截瘫
不完全性截瘫
肛周及肛门深感觉
丧失
保留
肛门外括约肌自主收缩
丧失
保留
球海绵体反射及肛门反射
多丧失,个别可保留
保留
全身性反应
有低血压,低体温,心动过缓心排血量下降,呼吸受限
无明显全身反应
恢复时间
较长,数天或数月
短暂时间一般不超过48小时
恢复标志
球海绵体反射及肛门反射最早出现,其次为腱反射,从骶段向近端恢复
随意运动出现,感觉,反射恢复
最终结局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可恢复到不全瘫,完全性脊髓伤仍为完全性瘫
恢复至正常水平
6.脊髓损伤的病理分类:脊髓震荡、脊髓受压、脊髓挫伤与出血、脊髓断裂。
7.不完全脊髓损伤包括:前脊髓综合征、后脊髓综合征、中央脊髓综合征、脊髓半切综合征。
8.Brown-Sequared综合征:脊髓一侧受损,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运动及深感觉消失,对侧肢体痛温觉消失。
9.完全性脊髓损伤的表现: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及括约肌功能完全丧失。
10.脊髓圆锥(conusmedullaris)是指S3-5脊髓段,此处为脊髓末端,为锥形,位于L1椎节。
11.脊髓圆锥损伤的表现:L1骨折可发生脊髓圆锥损伤,表现为会阴部皮肤鞍状感觉丧失,括约肌功能丧失,性功能障碍,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正常。
12.马尾(caudaequina)损伤:L2椎体以下椎管内为马尾神经,损伤后表现为周围神经损伤。
13.关键感觉点28个,关键运动肌20个:
神经节段
关键感觉区
关键运动肌
神经节段
关键感觉区
关键运动肌
C2
枕骨粗隆
T8
第八肋间(肋弓下缘)
C3
锁骨上窝
T9
第九肋间
C4
肩锁关节顶部
T10
第十肋间(脐)
C5
肘前窝饶侧面
屈肘肌
T11
第十一肋间
C6
拇指
伸腕肌
T12
腹股沟韧带中点
C7
中指
伸肘肌
L1
T12与L2间的上1/2
C8
小指
中指屈指肌
L2
大腿前中部
屈髋肌
T1
肘前窝尺侧面
小指展肌
L3
股骨内侧髁
伸膝肌
T2
腋窝
L4
内踝
踝背伸肌
T3
第三肋间
L5
第三跖骨颈背侧
拇指伸肌
T4
第四肋间(乳头)
S1
足跟外侧
踝跖屈肌
T5
第五肋间
S2
腘窝中点
T6
第六肋间(剑突)
S3
坐骨结节
T7
第七肋间
S45
肛门周围
14.运动瘫痪类型鉴别:
鉴别
上神经元瘫痪
下神经元瘫痪
瘫痪程度
不全性
完全性
肌萎缩
不明显
较明显
肌张力
增高
降低或丧失
瘫痪范围
较广泛
局限于所支配脊髓节段
腱反射
亢进
消失
病理反射
多有
无
15.颈膨大位于C5-T2,腰膨大位于L1-S2
16.脊髓损伤的并发症: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及结石、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17.盆骨骨折的Young分类?
答:暴力来自侧方的骨折(LC骨折);
暴力来自前方(APC骨折);
暴力来自垂直方向的剪力(VS);
暴力来自混合方向(CM骨折)。
18.盆骨骨折的并发症?
答:腹膜后血肿;腹部脏器损伤;尿道及膀胱损伤;直肠、肛管及阴道损伤;神经损伤。
注: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腹膜后血肿;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腹部脏器损伤;尿道及膀胱损伤
19.髋臼的前柱?后柱?划分意义?
答:前柱:髂耻柱,由髂嵴前部斜向内下致前方达到耻骨联合;
后柱:髂坐柱,由坐骨大切迹角的平面到坐骨结节,骨块体积小但骨质厚,构成髋臼的顶盖部。
意义:髋臼凹附属在两柱的骨块上,当髋臼骨折时只有内固定两柱的骨块,才能恢复和保持臼凹的形态。
20.髋臼骨折的X线检查投照方位:骨盆前后位、髂骨斜位、闭孔斜位
白癜风医院地址北京最专业的白癜风医院